[1] |
张懿, 陈龙, 李建, 王东歌, 吴庆铭, 韦轶, 史强, 旷红伟, 柳永清, 廖志伟.
渝东北陡山沱组碳酸锰微生物岩沉积环境初探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87-14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6
|
[2] |
.
碳酸盐岩中地开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10-317.
|
[3] |
.
湖南慈利溪口震旦系陡山沱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032-1041.
|
[4] |
密文天.
湖北宜昌白果园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及磷块岩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10, 28(3): 471-480.
|
[5] |
杨瑞东.
贵州清镇陡山沱组帽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中藻类化石Beltanelliodes podolicus发现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050-1056.
|
[6] |
吕昌伟.
乌梁素海和岱海沉积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508-512.
|
[7] |
.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全磷的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79-584.
|
[8] |
解启来, 陈多福, 漆亮, 陈先沛.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期后变化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27-633.
|
[9] |
王东安, 陈瑞君.
扬子地台不同时代层状硅岩的硅同位素结果的讨论
. 沉积学报,
1996, 14(2): 82-88.
|
[10] |
胡珞兰, 东野脉兴, 郑文忠.
鄂西磷块岩沉积序列
. 沉积学报,
1993, 11(1): 84-92.
|
[11] |
陈志明.
扬子地台晚古生代沉积建造
. 沉积学报,
1992, 10(2): 1-8.
|
[12] |
杨卫东, 曾允孚.
黔中陡山沱期磷块岩成因的系统研究
. 沉积学报,
1990, 8(3): 84-92.
|
[13] |
刘文均.
湘南泥盆系碳酸盐岩中锶的分布特点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89, 7(2): 14-20.
|
[14] |
陈志明.
扬子地台寒武纪沉积建造
. 沉积学报,
1989, 7(3): 11-20.
|
[15] |
陈其英.
中国东部主要成矿时代磷块岩的组成
. 沉积学报,
1987, 5(3): 135-148.
|
[16] |
崔克信, 甄勇毅.
华南震旦纪和寒武纪磷块岩沉积环境探讨
. 沉积学报,
1987, 5(1): 1-9.
|
[17] |
唐天福, 薛耀松, 俞从流.
中国南方晚震旦世沉积相及磷块岩的时空分布
. 沉积学报,
1987, 5(3): 113-124.
|
[18] |
赵东旭.
震旦纪陡山沱组磷质红藻的发现
. 沉积学报,
1986, 4(1): 126-127.
|
[19] |
东野脉兴.
微生物建造的磷块岩
. 沉积学报,
1985, 3(3): 1-6.
|
[20] |
刘魁梧.
沉积磷块岩结构类型、成因及成矿阶段
. 沉积学报,
1985, 3(1): 2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