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小雪, 韩瑞辰, 范虎童, 王永波, 赵艳, 沈吉, 刘兴起, 汪勇.
云南北海湿地沉积物记录的过去2050年气候演化及对区域人类文明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0, 38(5): 1016-10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0
|
[2] |
史书婷, 王金艺, 郭芪恒, 金振奎, 朱小二, 王昕尧, 李阳, 李硕, 任奕霖, 王凌.
天津蓟县晚元古代冰碛岩的发现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181-119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2
|
[3] |
.
湖南慈利溪口震旦系陡山沱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032-1041.
|
[4] |
白建科.
云南罗平生物群埋藏环境初步研究:来自沉积构造的证据
. 沉积学报,
2010, 28(4): 762-767.
|
[5] |
王小雷.
云南抚仙湖近现代环境变化的沉积物粒度记录
. 沉积学报,
2010, 28(4): 776-782.
|
[6] |
杨瑞东.
贵州清镇陡山沱组帽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中藻类化石Beltanelliodes podolicus发现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050-1056.
|
[7] |
李建星.
再搬运红粘土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184-1190.
|
[8] |
张宏亮.
云南星云湖沉积记录的近代环境变化:来自正构脂肪醇的证据
. 沉积学报,
2009, 27(2): 352-359.
|
[9] |
戴传瑞, 张廷山, 郑华平, 叶舟, 梁兴, 姜照勇, 黄世伟, 胡清雄.
盆山耦合关系的讨论——以洞庭盆地与周边造山带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5): 657-665.
|
[10] |
谭富文.
云南思茅三叠纪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4): 560-567.
|
[11] |
张美良, 袁道先, 林玉石, 覃嘉铭.
云南宣威4.6万年以来洞穴石笋古气候变化记录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24-128.
|
[12] |
张云翔, 邱占祥, 郑良, 张家华, 姜础.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地层的沉积特点与对比
. 沉积学报,
2001, 19(1): 85-89.
|
[13] |
周志澄, 方宗杰, 王玉净, 肖荫文.
云南保山地区丁家寨组沉积环境及下部含砾层成因的再认识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691-698.
|
[14] |
李原, 李任伟, 尚榆民, 李宁波.
云南洱海的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水流方向和能量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69-774.
|
[15] |
赵永胜, 赵霞飞.
云南星云湖中蓝铁矿结核的发现及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1, 9(3): 116-122.
|
[16] |
杨朝青, 沙庆安.
云南曲靖中泥盆统曲靖组的沉积环境:一种陆源碎屑与海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
. 沉积学报,
1990, 8(2): 59-66.
|
[17] |
杨杰东, 王宗哲.
云南晋宁梅树村下寒武统砾屑磷块岩的扫描电镜研究
. 沉积学报,
1989, 7(2): 125-128.
|
[18] |
张淑苓, 尹金双, 王淑英.
云南帮卖盆地煤中锗存在形式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88, 6(3): 29-40.
|
[19] |
曾允孚, 杨卫东.
云南昆阳、海口磷矿的富集机理
. 沉积学报,
1987, 5(3): 19-27.
|
[20] |
赵东旭.
震旦纪陡山沱组磷质红藻的发现
. 沉积学报,
1986, 4(1): 126-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