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金旭, 张玉修, 刘浩宇, 高峰, 杨石霞.
洞穴堆积物的微形态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
2023, 41(4): 968-9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7
|
[2] |
杨欢, 曾蒙秀, 彭海军, 蔡诚, 李凤全, 邓伯龙, 朱丽东, 胡忠行, 倪健.
晚全新世黔西南喀斯特地区兴义泥炭高分辨率腐殖化度记录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2): 395-4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7
|
[3] |
马俊学, 陈剑, 崔之久.
岷江上游叠溪混杂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9, 37(1): 72-8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98
|
[4] |
张瑞虎.
不同前处理方法和测量时间对泥炭中无机矿物颗粒粒度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74-380.
|
[5] |
李建星.
吕梁山西麓红粘土和水成堆积物之间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9, 27(3): 518-524.
|
[6] |
郑艳红.
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泥炭正构烷烃的生物记录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42-146.
|
[7] |
余斌.
根据泥石流沉积物计算泥石流容重的方法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5): 789-796.
|
[8] |
赵军.
东秦岭地区黄土堆积的岩石磁学特征及磁化率增强机制探索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52-1062.
|
[9] |
庞奖励.
黄土高原南缘风尘堆积与现代土壤发育的关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17-423.
|
[10] |
刘 飞.
MATLAB在碎屑沉积岩矿物含量计算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29-234.
|
[11] |
于学峰, 周卫健, 刘晓清, 郑艳红, 宋少华.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6): 864-869.
|
[12] |
于学峰 周卫健 刘晓清 郑艳红 宋少华.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64-869.
|
[13] |
闫臻, 杨长春, 李继亮, 王真理, 肖文交, 徐兴旺, 段秋梁.
鲁西地区馒头组下部滑塌堆积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5, 23(1): 29-33.
|
[14] |
南凌, 崔之久.
甘肃武都古崩滑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51-356.
|
[15] |
房德权, 宋岩, 曾凡刚, 王关玉.
天然气的扩散模型及扩散量的计算方法
. 沉积学报,
1998, 16(3): 72-74,79.
|
[16] |
于炳松.
碳酸盐岩层序形成的计算机模拟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8-24.
|
[17] |
王硕儒, 范德江, 汪丙柱.
岩相识别的神经网络计算
. 沉积学报,
1996, 14(4): 154-160.
|
[18] |
黄建东.
粒度分布数据的计算机光滑插值绘线方法
. 沉积学报,
1995, 13(3): 132-136.
|
[19] |
应光国, 张柏生, 吉利民.
泥炭的热模拟研究──过渡带气形成机理探讨
. 沉积学报,
1995, 13(2): 44-47.
|
[20] |
胡建治, 李丽云, 叶朝辉, 陈德玉, 刘德汉.
泥炭藓煤及其热模拟固体产物的高分辩NMR研究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52-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