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栾旭伟, 孔祥鑫, 张金亮, 蒋龙, 彭艳霞, 蔡媛.
天文旋回约束下东营凹陷中始新统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42(2): 688-7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70
|
[2] |
韩志宇, 王非, 师文贝.
沉积岩定年及应用:问题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2, 40(2): 360-3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1
|
[3] |
.
碳酸盐岩中地开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10-317.
|
[4] |
刘 飞.
MATLAB在碎屑沉积岩矿物含量计算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29-234.
|
[5] |
谈迎, 刘德良, 杨晓勇, 张交东, 李振生.
沉积岩包裹体烃源条件时间温度指数判别法的探讨——以鄂尔多斯下古生界为例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28-333.
|
[6] |
宋天锐, 和政军, 万渝生, 张巧大, 丁孝忠.
前寒武纪沉积岩中自生独居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18-124.
|
[7] |
宋天锐.
大连地区前寒武纪沉积岩中发现自生独居石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663-667.
|
[8] |
刘长龄, 陈新邦, 覃志安.
再论偏岭石与变高岭石的区别——评《天然烧变高岭石中水铝英石的发现》一文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65-168.
|
[9] |
赵孟为, Hans Ahrendt, Klaus Wem mer.
K-Ar测年法在确定沉积岩成岩时代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1-21.
|
[10] |
蒋德和, 杨振强, 赵时久.
湘中地区中奥陶统沉积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沉积学报,
1994, 12(1): 106-111.
|
[11] |
奚可棠.
沉积岩中粘土矿物定量分析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1): 126-132.
|
[12] |
伊海生, 宋天锐.
徐州石炭—二叠系中首次发现一种特殊形态的地开石
. 沉积学报,
1988, 6(4): 130-136.
|
[13] |
王诗佾.
伊利石“开形指数”的地质意义探讨
. 沉积学报,
1987, 5(1): 58-68.
|
[14] |
黄绍甫, 林金河, 韦东, 阙慧娟.
沉积岩和原油中四环萜烷的地化意义初探
. 沉积学报,
1987, 5(4): 127-136.
|
[15] |
贾炳文, 郝临山.
大同云岗矿区井下陷落柱中的地开石
. 沉积学报,
1987, 5(1): 77-85.
|
[16] |
栾绍堃.
关于“杂基”在陆源碎屑沉积岩中的命名问题
. 沉积学报,
1985, 3(3): 125-129.
|
[17] |
徐濂, 史瑾.
沉积岩中金属卟啉的质谱鉴定及其石油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84, 2(1): 29-43.
|
[18] |
袁又申.
苏州阳山高岭土矿床中玻屑、低温热液和蚀变矿物的发现以及对矿床成因的新认识
. 沉积学报,
1984, 2(3): 101-107.
|
[19] |
罗启后.
水进河床充填砂体在古代沉积中的发现——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某些砂体的成因探讨并试论水进型三角洲
. 沉积学报,
1983, 1(3): 59-68.
|
[20] |
刘岫峰, 李之权, 何本源, 黄克南, 杨应章, 陈玉林.
JGT型光笔式图像分析仪在沉积岩研究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3, 1(2): 153-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