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亚平, 苗卫良, 张西营, 李雯霞, 李长忠, 赵辉斌.
滇黔地区铝土矿型富锂黏土的物源属性及其富锂机制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1
|
[2] |
耿海波, 师明川, 付世骞, 安丽平.
东胜砂岩型铀矿床中硫酸盐还原菌成矿作用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4): 886-89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8
|
[3] |
金中国, 邹林, 张力, 郑明泓, 韩英, 谷静, 谢樨, 陈兴龙, 王洪.
贵州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14-9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1
|
[4] |
刘辰生, 肖明国, 苏娟, 金中国, 郭建华.
黔北务正道地区沉积型铝土矿富集成矿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8, 36(2): 302-3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0
|
[5] |
.
渝南大佛岩矿区铝土矿碎屑锆石中钪的赋存形式研究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30-638.
|
[6] |
.
渝南申基坪铝土矿矿区钪的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5): 909-918.
|
[7] |
殷科华.
黔北务正道铝土矿的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52-457.
|
[8] |
刘长龄.
论高岭石粘土和铝土矿研究的新进展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67-474.
|
[9] |
蒋富清, 翟世奎, 李安春.
冲绳海槽中部Jade热液区热液沉积物中Ag的富集成矿作用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09-613.
|
[10] |
夏学惠, 李钟模.
鲕状黄铁矿的热水沉积与微生物成矿作用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12-717.
|
[11] |
陈履安.
腐殖酸在铝土矿形成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17-123.
|
[12] |
梅孜文, 黎彤.
华北地台沉积盖层的构成及演化
. 沉积学报,
1994, 12(3): 29-36.
|
[13] |
刘长龄, 覃志安.
我国铝土矿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2): 25-33.
|
[14] |
陈履安.
铝土矿形成过程中元素分异的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1991, 9(4): 87-95.
|
[15] |
梁同荣, 廖士范.
贵州北部铝土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机制问题
. 沉积学报,
1989, 7(4): 57-67.
|
[16] |
施和生, 王冠龙, 关尹文.
豫西铝土矿沉积环境初探
. 沉积学报,
1989, 7(2): 89-98.
|
[17] |
刘长龄.
中国石炭纪铝土矿的地质特征与成因
. 沉积学报,
1988, 6(3): 1-10.
|
[18] |
廖士范.
我国铝土矿成因及矿层沉积过程
. 沉积学报,
1986, 4(1): 1-7.
|
[19] |
甄秉钱, 柴东浩.
晋豫(西)本溪期铝土矿成矿富集规律及其沉积环境探讨
. 沉积学报,
1986, 4(3): 115-126.
|
[20] |
陈福, 朱笑青.
太古代海水pH值的演化及其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5, 3(4): 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