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迪斐, 马素萍, 王玉杰, 汤研.
我国沉积学热点问题与研究趋势——基于《沉积学报》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3): 463-47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1
|
[2] |
孙枢.
我国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的30年
. 沉积学报,
2009, 27(5): 777-786.
|
[3] |
李 萍.
冲绳海槽现代沉积物磁学性质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53-758.
|
[4] |
刘焕杰, 桑树勋, 郭英海, 韦重韬.
我国含煤沉积学若干问题及展望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29-132.
|
[5] |
栾锡武, 初凤友, 赵一阳, 秦蕴珊, 陈左林.
我国东海及邻近海域气体水合物可能的分布范围
. 沉积学报,
2001, 19(2): 315-319.
|
[6] |
杨瑞东, 赵元龙.
我国早期后生动物群的特异埋藏机理探讨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61-165.
|
[7] |
代世峰, 任德贻, 彭苏萍, 毛鹤龄, 周强, 张建华, 李宝春.
内蒙古乌达矿区煤的显微特征与沉积环境关系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41-146.
|
[8] |
朱扬明, 张春明, 张敏, 梅博文, 金迪威, 肖乾华.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对重排甾烷形成的作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03-108.
|
[9] |
肖贤明, 刘德汉, 傅家谟.
我国聚煤盆地煤系烃源岩生烃评价与成烃模式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0-17.
|
[10] |
陈践发, 沈平, 文启彬.
我国凝析油的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和意义
. 沉积学报,
1995, 13(1): 32-40.
|
[11] |
刘长龄, 覃志安.
我国铝土矿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2): 25-33.
|
[12] |
李从先, 陈刚, 王平.
我国沿岸晚第四纪砂坝-泻湖体系的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91, 9(4): 12-19.
|
[13] |
罗尚德, 王蕾, 奕普.
锰结核生长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9, 7(4): 77-84.
|
[14] |
李从先, 陈刚, 孙和平.
我国南北方三角洲体系沉积特征的对比
. 沉积学报,
1988, 6(1): 58-69.
|
[15] |
张光前, 刘承祚.
沉积环境的定量化研究——以我国南方晚震旦世含磷建造为例
. 沉积学报,
1988, 6(4): 81-92.
|
[16] |
马秀贞, 印明善, 王大珍.
我国盐湖沉积物中的硫酸盐还原细菌及其地球化学作用(英文)
. 沉积学报,
1987, 5(2): 57-62.
|
[17] |
夏邦栋.
我国复理石的研究及其中提出的若干问题
. 沉积学报,
1986, 4(1): 49-63.
|
[18] |
蒋信忠.
砂的中值粒径与分选系数的经验关系及其对沉积环境的反映
. 沉积学报,
1985, 3(1): 128-137.
|
[19] |
张淑苓, 陈功, 唐玉衡.
我国含铀煤矿床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84, 2(4): 77-87.
|
[20] |
韩德馨, 任德贻, 郭敏泰.
浙江长广煤田树皮残植煤的成因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83, 1(4): 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