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纪友亮.
饶阳凹陷下第三系层序类型及发育模式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9.
|
[2] |
居春荣, 黄杏珍, 闫存凤, 邵宏舜, 妥进才.
湖相碳酸盐岩在建立苏北盆地下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的作用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13-121.
|
[3] |
纪友亮, 冯建辉, 王声朗, 谈玉明, 张宏安, 王德仁.
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沙三段盐岩和膏盐岩的成因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25-231.
|
[4] |
赵全民, 杨道庆, 江继刚, 彭江, 徐士忠.
舞阳、襄城凹陷下第三系盐湖相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34-339.
|
[5] |
杨明慧, 刘池阳.
陆相伸展盆地的层序类型、结构和序列与充填模式——以冀中坳陷下第三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22-228.
|
[6] |
许淑梅, 翟世奎, 李三忠, 周立宏.
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分析及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63-367.
|
[7] |
刘传联, 舒小辛, 刘志伟.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湖相生油岩的微观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93-298.
|
[8] |
张善文, 隋风贵, 王永诗.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陡岸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19-223.
|
[9] |
陈发亮, 朱晖, 李绪涛, 苗翠芝.
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划分及盐岩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84-388,394.
|
[10] |
艾华国, 朱宏权, 张克银, 曾涛, 罗宇.
伦坡拉盆地下第三系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储集性能的成岩控因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00-105.
|
[11] |
吴智勇, 郭建华, 吴东胜, 何宏.
东濮断陷湖盆下第三系沙二段的冲积扇沉积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49-453.
|
[12] |
胡受权.
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陆相层序发育的可容空间机制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02-108.
|
[13] |
池英柳.
可容纳空间概念在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分析中的应用——以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为例
. 沉积学报,
1998, 16(4): 8-13.
|
[14] |
徐天光, 顾家裕, 薛叔浩.
塔里木盆地轮台断隆第三系盐湖沉积环境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37-140.
|
[15] |
陈道秀, 林洪枝, 杨展飞.
珠江口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及生烃潜力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73-178.
|
[16] |
费富安.
对苏北含油盆地下第三系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1): 21-28.
|
[17] |
吴崇筠.
湖盆砂体类型
. 沉积学报,
1986, 4(4): 1-27.
|
[18] |
陈淑珠.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微观相标志
. 沉积学报,
1985, 3(2): 108-118.
|
[19] |
王开发, 吴国瑄, 阎家林.
泌阳凹陷和枣阳凹陷下第三系生油层的孢粉化石颜色及有机质类型
. 沉积学报,
1984, 2(3): 108-117.
|
[20] |
刘德镒.
黄骅盆地下第三系砂岩成岩作用的扫描电镜研究
. 沉积学报,
1984, 2(3): 124-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