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翠玉, 吕大炜.
米兰科维奇旋回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2, 40(2): 380-39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9
|
[2] |
张瀚之, 鹿化煜, 周亚利, 崔颖颖, 张津, 吕帆, 陈泽宇.
渭河流域沉积矿物组合定量分析及示踪
. 沉积学报,
2022, 40(4): 944-9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1
|
[3] |
陈麦雨, 徐守余, 张立强, 王朝, 许紫菁.
动态图像法与镜下测量法粒度分布结果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3): 502-5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3
|
[4] |
杨友运, 何康宁, 任颖惠.
华庆地区长63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模式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2): 357-36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15
|
[5] |
.
白云石成因研究新方法——白云石晶体结构分析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50-559.
|
[6] |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砂体的垂向结构及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3, 31(1): 77-88.
|
[7] |
.
乌尔禾—风城地区二叠系白云质岩类岩石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2, 30(5): 859-868.
|
[8] |
彭传圣.
基准面变化幅度半定量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21-1026.
|
[9] |
孙旭光, 陈建平, 王延斌.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主要组分结构特征与生烃性分析
. 沉积学报,
2002, 20(4): 721-726.
|
[10] |
孙玉善, 申银民, 徐迅, 杨帆.
应用成岩岩相分析法评价和预测非均质性储层及其含油性——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1): 55-60.
|
[11] |
郑荣才, 尹世民, 彭军.
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69-375.
|
[12] |
郝吉生, 葛宝勋, 谢洪波.
“灰成分端元分析法”及其在聚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60-464.
|
[13] |
师育新, 陈志祥, 史基安.
沉积岩微区形貌及成分定量研究的图像分析仪方法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64-170.
|
[14] |
丑晓伟, 傅碧宏.
干旱区TM图像岩石地层信息提取与分析方法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64-170.
|
[15] |
邱艳生.
山西襄汾奥陶系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1993, 11(4): 67-72.
|
[16] |
邓学能.
粘土沉积物XRD定量分析方法
. 沉积学报,
1993, 11(4): 99-104.
|
[17] |
奚可棠.
沉积岩中粘土矿物定量分析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1): 126-132.
|
[18] |
任燮康, 杨楚雄, 丁传谱.
湖南东波—平和地区中上泥盆统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1987, 5(2): 81-90.
|
[19] |
徐辉.
华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一些结构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87, 5(4): 90-95.
|
[20] |
刘岫峰, 李之权, 何本源, 黄克南, 杨应章, 陈玉林.
JGT型光笔式图像分析仪在沉积岩研究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3, 1(2): 153-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