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敏, 李祥辉, 王旌羽.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晚侏罗世沉积环境与古气候
. 沉积学报,
2024, 42(3): 1003-101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79
|
[2] |
高铭君, 李育, 张占森, 周雪如, 李海烨, 段俊杰, 薛雅欣.
祁连山周边内流区人类活动对表层沉积物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279-12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15
|
[3] |
钟安宁, 周翔.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物源与沉积体系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3): 610-6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0
|
[4] |
黄献好, 孙玉琦, 王伟超, 刘炳强, 张少林, 张语涛, 邵龙义.
柴北缘西大滩地区下—中侏罗统层序—古地理及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2020, 38(2): 266-2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4
|
[5] |
闫天龙, 王振亭, 贺建桥, 黄小忠, 夏敦胜, 王宗礼.
3500年来祁连山中段天鹅湖岩芯记录的沉积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18, 36(3): 521-53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1
|
[6] |
.
江西信江盆地白垩系沉积体系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54-964.
|
[7] |
李运振.
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066-1075.
|
[8] |
赖生华.
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63-670.
|
[9] |
鲍志东, 刘凌, 张冬玲, 李儒峰, 管守锐, 康永尚, 王英名, 齐雪峰, 赵秀岐.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纲要
. 沉积学报,
2005, 23(2): 194-202.
|
[10] |
刘化清, 廖建波, 房乃珍, 林卫东, 程玉红, 王宏波, 冯明.
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长6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05, 23(4): 584-588.
|
[11] |
曾联波, 金之钧, 张明利, 汤良杰, 由福报, 雷兵足.
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88-292.
|
[12] |
王随继.
大同盆地中侏罗世河流沉积体系及古河型演化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01-505.
|
[13] |
杨建业, 任德贻, 邵龙义.
沉积有机相在陆相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及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侏罗世煤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85-589.
|
[14] |
薛良清, 李文厚, 宋立珩.
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始沉积区恢复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39-543,566.
|
[15] |
张慧.
大通盆地沉积体系与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2): 139-144.
|
[16] |
唐跃刚, 任德贻, 刘钦甫, 姚光华, 甘志杰.
四川晚二叠世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6, 14(4): 161-167.
|
[17] |
赵孟为, Hans Ahrendt, Klaus Wem mer.
K-Ar测年法在确定沉积岩成岩时代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1-21.
|
[18] |
蔡进功, 姜秀芳, 范存堂.
东营盆地始新统沉积体系及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27-37.
|
[19] |
龚绍礼.
河南禹县煤矿区煤质特征与成煤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9, 7(3): 83-89.
|
[20] |
黄操明, 周绮峰.
霍县矿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环境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4): 7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