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蒋裕强, 何沅翰, 邢凤存, 谷一凡, 蒋婵.
下三叠统鲕粒灰岩中微生物矿化组构特征及意义——以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2): 268-2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2
|
[2] |
薛传东, 向坤, 胡廷银, 廖程, 杨欣鹏, 杨天云露, 王磊.
楚雄盆地北部桂花铜矿区晚白垩世含矿岩系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9, 37(3): 491-5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3
|
[3] |
朱志军, 张治波, 郭福生.
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含矿岩石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2): 292-3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25
|
[4] |
刘辰生, 肖明国, 苏娟, 金中国, 郭建华.
黔北务正道地区沉积型铝土矿富集成矿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8, 36(2): 302-3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0
|
[5] |
金中国, 邹林, 张力, 郑明泓, 韩英, 谷静, 谢樨, 陈兴龙, 王洪.
贵州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14-9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1
|
[6] |
.
长江口盐沼土壤有机质分布与矿化的空间差异
. 沉积学报,
2012, 30(1): 128-136.
|
[7] |
殷科华.
黔北务正道铝土矿的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52-457.
|
[8] |
陈翠华, 何彬彬, 顾雪祥, 刘建明.
桂西北高龙金矿床含矿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1): 54-58.
|
[9] |
吴朝东, 陈其英, 杨承运.
湘西黑色岩系沉积演化与含矿序列
. 沉积学报,
1999, 17(2): 167-175.
|
[10] |
刘家军, 刘建明, 郑明华, 周渝峰, 顾雪祥, 张斌, 林丽, 周德安.
利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西秦岭寒武系含矿硅岩建造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8, 16(4): 42-49.
|
[11] |
贾炳文, 谷东起.
晋中冀西太原组中段火山事件层岩矿地化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3): 85-91.
|
[12] |
陈多福, 陈光谦, 陈先沛, 高计元, 潘晶铭.
广东热水沉积超大型矿床的控矿岩石组合-礁硅岩套及其形成作用探讨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91-95.
|
[13] |
宋春晖, 武安斌, 周少平.
西成矿田海底热水喷溢沉积成因硅质岩及其与矿化关系
. 沉积学报,
1992, 10(4): 60-67.
|
[14] |
杜远生, 赵锡文.
甘肃西成铅锌矿田泥盆纪吉维特—弗拉斯期沉积古地理及控矿意义
. 沉积学报,
1991, 9(3): 22-30.
|
[15] |
唐朝晖, 曾允孚.
西秦岭中志留统“硅、灰、泥岩”型层控铀矿的沉积特征及控矿条件
. 沉积学报,
1990, 8(2): 33-42.
|
[16] |
施和生, 王冠龙, 关尹文.
豫西铝土矿沉积环境初探
. 沉积学报,
1989, 7(2): 89-98.
|
[17] |
廖士范.
我国铝土矿成因及矿层沉积过程
. 沉积学报,
1986, 4(1): 1-7.
|
[18] |
甄秉钱, 柴东浩.
晋豫(西)本溪期铝土矿成矿富集规律及其沉积环境探讨
. 沉积学报,
1986, 4(3): 115-126.
|
[19] |
甘德清.
华北地台沉积型铝土矿成矿作用的分析
. 沉积学报,
1984, 2(2): 67-80.
|
[20] |
朱觉人, 巫声扬, 冯佩莘, 王德生, 马占文.
四川盆地北部中生代砂岩型铀矿床矿化特征与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83, 1(2): 106-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