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许欢, 柳永清, 旷红伟, 彭楠, 丁家翔, 杜研, 苑婷媛.
古风成沉积理论体系与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681-171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0
|
[2] |
高抒.
南京地区早三叠世碳酸盐沉积动力过程初探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673-16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4
|
[3] |
张风顺, 谭谦, 施泽进, 彭秋, 易驰.
早三叠世鲕粒和巨鲕差异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以川北元坝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3
|
[4] |
李晓波, 偶奇, 王旖旎, 王晗, 杨明, 张梅生.
辽宁兴城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序列和不整合
. 沉积学报,
2020, 38(4): 687-7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4
|
[5] |
薛传东, 向坤, 胡廷银, 廖程, 杨欣鹏, 杨天云露, 王磊.
楚雄盆地北部桂花铜矿区晚白垩世含矿岩系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9, 37(3): 491-5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3
|
[6] |
李华, 何幼斌, 黄伟, 刘朱睿鸷, 张锦.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平凉组深水沉积特征及其与古环境关系——以陕西富平赵老峪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3): 483-49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31
|
[7] |
.
川北秦岭地区震旦—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新认识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7.
|
[8] |
.
四川盆地东南部早三叠世地震事件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3): 477-489.
|
[9] |
曾德勇.
广元上寺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风暴岩:巨型季风体制下的极端气候事件?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40-448.
|
[10] |
罗根明.
西秦岭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相分析和沉积古环境再造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32-342.
|
[11] |
曹高社.
华北陆块东南缘凤台组岩相古地理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10-216.
|
[12] |
杨友运.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87-393.
|
[13] |
林启祥, 王永标, 徐桂荣, 肖诗宇.
东昆仑—阿尼玛卿地区早二叠世的沉积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40-344.
|
[14] |
方国庆, 刘德良, 冯江.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波状构造及其古地理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45-448.
|
[15] |
袁志华, 冯增昭, 吴胜和.
中扬子地区早三叠世大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
. 沉积学报,
1999, 17(1): 38-43.
|
[16] |
邵龙义, 刘红梅, 田宝霖, 张鹏飞.
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沉积演化及聚煤
. 沉积学报,
1998, 16(2): 55-60,108.
|
[17] |
李培军, 侯泉林, 李继亮, 孙枢.
闽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溪口组浊流沉积
. 沉积学报,
1997, 15(4): 50-57.
|
[18] |
何海清.
西秦岭早三叠世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1996, 14(1): 86-92.
|
[19] |
赵永胜, 王多义, 胡志水.
四川盆地西缘早三叠世早期碳酸盐重力流沉积与环境
. 沉积学报,
1994, 12(2): 1-9.
|
[20] |
陈颐亨.
东海白垩纪—第三纪古地理
. 沉积学报,
1989, 7(4): 6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