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志立, 李美俊, 李佳阳, 祁灵, 刘晓强, 韩秋雅, 路清华, 马媛媛, 冷筠滢.
沉积有机质中苯基菲成熟度参数及其化学机理
. 沉积学报,
2023, 41(2): 601-6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07
|
[2] |
李友川, 李宏义, 兰蕾.
北部湾盆地流二段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22, 40(3): 616-6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5
|
[3] |
丁江辉, 张金川, 石刚, 申宝剑, 唐玄, 杨振恒, 李兴起, 李楚雄.
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
. 沉积学报,
2021, 39(2): 324-34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6
|
[4] |
黄梓桑, 王兴志, 杨西燕, 朱如凯, 崔景伟, 卢远征, 李勇.
沉积环境对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约束
. 沉积学报,
2021, 39(3): 631-64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0
|
[5] |
汪小妹.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神木地区侏罗系煤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20-528.
|
[6] |
梁俊红.
辽西义县盆地义县组底部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4): 545-553.
|
[7] |
陈戴生.
我国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沉积环境研究概述①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23-228.
|
[8] |
胡 平.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纪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基准面旋回划分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78-386.
|
[9] |
刘志飞, 王成善, 金玮, 伊海生, 郑洪波, 赵西西, 李亚林.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10-217.
|
[10] |
孟仟祥, 房嬛, 徐永昌, 沈平.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和煤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29-736.
|
[11] |
王云鹏, 耿安松, 刘德汉, 熊永强, 申家贵.
页岩、煤、沥青和原油的生气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106-109.
|
[12] |
蔡雄飞, 李长安, 占车生, 顾延生.
民和盆地红古城组环境相与作用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1): 89-94.
|
[13] |
代世峰, 任德贻, 彭苏萍, 毛鹤龄, 周强, 张建华, 李宝春.
内蒙古乌达矿区煤的显微特征与沉积环境关系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41-146.
|
[14] |
李荣西, 金奎励.
煤成烃生成及排驱加水热模拟实验
. 沉积学报,
1998, 16(1): 98-102.
|
[15] |
杨子荣, 姜剑虹.
鹤岗盆地晚侏罗世石头河子组沉积环境及幕式聚煤作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3): 55-61.
|
[16] |
向明菊, 史继扬, 周友平, 屈定创.
不同类型沉积物中脂肪酸的分布、演化和生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2): 84-88.
|
[17] |
邵树勋.
民和盆地窑街地区上侏罗统沉积相的马尔可夫链数学模拟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27-131.
|
[18] |
唐跃刚, 任德贻, 刘钦甫, 姚光华, 甘志杰.
四川晚二叠世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6, 14(4): 161-167.
|
[19] |
朱莲芳, 马宝林.
塔里木盆地阿克苏—柯坪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2): 55-62.
|
[20] |
栾绍堃.
青海祁连含煤区侏罗纪含煤岩系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87, 5(1): 132-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