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邓秀芹, 程党性, 周新平, 时孜伟, 郭懿萱.
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5): 1099-11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80
|
[2] |
刘福田, 李荣西, 刘新社, 杨鸣一, 赵帮胜, 吴小力, 覃小丽.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西部气田“源控”主导的天然气成藏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129-11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2
|
[3] |
朱扬明, 李颖, 郝芳, 邹华耀, 郭旭升.
四川盆地海、陆相烃源岩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54-126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6
|
[4] |
明晓冉, 刘立, 刘娜娜, 宋土顺, 王福刚, 于严龙.
鄂尔多斯盆地JX井延长组砂岩固碳潜力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1): 202-21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21
|
[5] |
.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80-589.
|
[6] |
郑亚斌.
牛庄—八面河地区原油混源问题探讨及混合比计算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95-799.
|
[7] |
赵东升.
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1): 135-140.
|
[8] |
冯子辉, 冯志强, 刘伟, 王雪, 关秋华.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凝析油及油型气的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45-49.
|
[9] |
张晓宝, 徐永昌, 刘文汇, 沈平, 吉利明, 马立元.
吐哈盆地水溶气组分与同位素特征形成机理及意义探讨
. 沉积学报,
2002, 20(4): 705-709.
|
[10] |
陈践发, 徐永昌, 黄第藩.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之二)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41-144.
|
[11] |
陈践发, 徐永昌, 黄第藩.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之一)
. 沉积学报,
2000, 18(4): 606-610.
|
[12] |
张建博, 陶明信.
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在煤层气勘探中的地质意义——以沁水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00, 18(4): 611-614.
|
[13] |
郑建京, 吉利明, 孟仟祥.
天然气碳同位素部分反序与乙烷碳同位素特征的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811-814.
|
[14] |
陈践发, 陈振岩, 季东民, 于深, 赵长虹, 王先彬.
辽河盆地天然气中重烃异常富集重碳同位素的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98, 16(2): 5-8.
|
[15] |
高先志.
利用甲烷碳同位素研究混合气的混合体积
. 沉积学报,
1997, 15(2): 63-65.
|
[16] |
刘文汇, 徐永昌.
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判别标志
. 沉积学报,
1996, 14(1): 110-116.
|
[17] |
夏新宇, 王先彬.
西太平洋上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及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4): 45-49.
|
[18] |
张绍平.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顶盐溶作用及其储集孔隙成因
. 沉积学报,
1994, 12(1): 72-80.
|
[19] |
张平中, 王先彬, 申歧祥, 张谦, 文启彬, 邵波.
土壤甲烷及其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3, 11(4): 73-77.
|
[20] |
王万春, 徐永昌.
辽河盆地烃类气体组分及同位素组成
. 沉积学报,
1992, 10(2): 135-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