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湖北省巴东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颜佳新 伍明 李方林 方念乔

颜佳新, 伍明, 李方林, 方念乔. 湖北省巴东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沉积学报, 1998, 16(4): 78-83.
引用本文: 颜佳新, 伍明, 李方林, 方念乔. 湖北省巴东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沉积学报, 1998, 16(4): 78-83.

湖北省巴东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基金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颜佳新 男 35 岁 副教授 沉积学

  • 中图分类号: P59;P534.46

  • 摘要: 在详细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重点对湖北省巴东水布垭剖面栖霞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组碳酸盐岩中 CaO 、Al2O3 、K2O 、Fe2O3 、P、Ba 和 Mn的含量主要与沉积环境或原岩岩性有关,地层中SiO2、MgO 、Sr 和 Na 的含量主要与成岩作用有关。建立了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模式。该研究合理地解释了本组岩石特殊的地球化学特征,深化了对该组岩石形成环境,特别是成岩环境的认识,区分了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该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对合理地选取有关地球化学参数研究该组岩石及类似地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具参考价值。
  • [1] 1 M orse J W, M ackenzie F T.Geochemistry of sedimentary carbonate. Netherland; Elsevier, 1990.1~707

    2 Banners J L.Application of trace element and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strontium of carbonate to studies of carbonate diagenesis.Sedimen- tology, 1995, 42(5): 805~824

    3 赵泽恒.南盘江地区二叠纪碳酸盐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与沉 积-成岩环境.云南地质, 1987, 6(1): 50~63

    4 沙庆安, 吴望始, 傅家 谟.黔桂地 区二叠系 综合研究-兼论含 油气 性.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1~215

    5 江纳言, 贾蓉芬, 王子玉.下扬子地区二叠纪古地理和地球化学环 境.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1~206

    6 冯增昭, 何幼斌, 吴胜和.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纪古地理. 北京: 地质 出版社, 1991.1~244

    7 颜佳新, 方念乔.湖北省栖霞组沉积环境, 沉积旋回及层序地层划 分.地球科学, 1994, 19(5): 620~626

    8 吴胜和, 冯增昭, 何幼斌.中下扬子地 区二叠纪 缺氧环境 研究.沉 积学报, 1994, 12(2): 29~35

    9 S ano H, Jiang N Y.Early Permian carbonate sedimentation in SoutChina.Abstracts-29th Intern.Geol. Congr., Kyoto, 1992, 2(3): 288

    10 颜佳新, 杜远生.冰川发育对赤道地区碳酸盐沉积环境和沉积作 用的影响.地质科技情报, 1994, 13(3): 48~56

    11 颜佳新, 陈北岳, 李思田等.鄂湘桂地 区栖霞组 古氧相分 析与层 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地质论评, 1997, 43(2): 193 ~199

    12 Baker P A, Burbs S J.Occurrence and formation of dolomite in or- ganic- rich continental margin sedimen ts.AAPG Bulletin, 1985, 69 (1): 1917~1930

    13 徐兴国.从锶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天 青石矿床 的成因类 型及找 矿方向.地质论评, 1984, 30(2): 146~154

    14 Baker P A, Bloomer S H.The origin of celestite in deep-sea car- bonate sediment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88, 52(2): 335~339

    15 Tucker M E, Bathurst R G C.Carbonate diagenesis.Oxford: Blackw ell S 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90.225~228

    16 M oore C H.Carbonate diagenesis and porosity.Netherland: Elsevier S cience Publisher, 1989.1~338
  • [1] 屈海洲, 陈泓宇, 徐伟, 徐会林, 张兴宇, 汪周华.  川中高石梯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不同岩性的孔隙演化差异 . 沉积学报, 2025,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28
    [2] 李峰峰, 叶禹, 郭睿, 陈沛沛.  中东M油田Mishrif组局限环境储层类型、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24, 42(2): 593-6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59
    [3] 芦飞凡, 谭秀成, 王利超, 唐青松, 肖笛, 董少峰, 苏成鹏, 潘政屹.  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滩控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21, 39(2): 456-4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0
    [4] 刘文栋, 钟大康, 孙海涛, 曾鑫耀, 梁雪祺, 胡欣, 李荣容, 彭思桥, 宋雨佳.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特征及古地貌响应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75-12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0
    [5] 梁茹, 苏中堂, 马慧, 方继瑶, 林良彪.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506-151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4
    [6] 何溥为, 胥旺, 张连进, 伏美燕, 吴冬, 邓虎成, 徐会林, 孙启蒙.  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532-154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93
    [7] 刘新宇.  华南地区二叠纪栖霞组燧石结核成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30-736.
    [8] 余心起, 舒良树, 颜铁增, 祖辅平.  赣杭构造带红层盆地原型及其沉积作用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2-20.
    [9] 李继亮, 肖文交, 闫臻.  盆山耦合与沉积作用 . 沉积学报, 2003, 21(1): 52-60.
    [10] 李双应, 岳书仓.  安徽巢湖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斜坡沉积 . 沉积学报, 2002, 20(1): 7-1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88
  • HTML全文浏览量:  13
  • PDF下载量:  57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7-04-15
  • 修回日期:  1997-11-10
  • 刊出日期:  1998-08-10

目录

    湖北省巴东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基金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
      作者简介:

      颜佳新 男 35 岁 副教授 沉积学

    • 中图分类号: P59;P534.46

    摘要: 在详细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重点对湖北省巴东水布垭剖面栖霞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组碳酸盐岩中 CaO 、Al2O3 、K2O 、Fe2O3 、P、Ba 和 Mn的含量主要与沉积环境或原岩岩性有关,地层中SiO2、MgO 、Sr 和 Na 的含量主要与成岩作用有关。建立了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模式。该研究合理地解释了本组岩石特殊的地球化学特征,深化了对该组岩石形成环境,特别是成岩环境的认识,区分了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该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对合理地选取有关地球化学参数研究该组岩石及类似地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具参考价值。

    English Abstract

    颜佳新, 伍明, 李方林, 方念乔. 湖北省巴东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沉积学报, 1998, 16(4): 78-83.
    引用本文: 颜佳新, 伍明, 李方林, 方念乔. 湖北省巴东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沉积学报, 1998, 16(4): 78-83.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