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

柳广弟 高岗 王晖

柳广弟, 高岗, 王晖.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J]. 沉积学报, 1999, 17(3): 482-485.
引用本文: 柳广弟, 高岗, 王晖.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J]. 沉积学报, 1999, 17(3): 482-485.
LIU Guang di, GAO Gang, WANG Hui.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Distribution and Hydrocarbon Expulsion in Carbonate Source Rock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9, 17(3): 482-485.
Citation: LIU Guang di, GAO Gang, WANG Hui.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Distribution and Hydrocarbon Expulsion in Carbonate Source Rock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9, 17(3): 482-485.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柳广弟 男 1961年出生 教授(博士) 石油地质

  •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Distribution and Hydrocarbon Expulsion in Carbonate Source Rocks

  • 摘要: 通过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纯碳酸盐岩、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有机质含量和残留烃量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地层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之间有机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具有高的TOC值和较低的S1/ TOC 值,而纯碳酸盐岩TOC值则很低,但其S1/ TOC 却很高。这说明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发生了明显的排烃作用,而纯碳酸盐岩排烃作用不明显。因此可以认为高有机质丰度的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是碳酸盐岩地层烃源的主要贡献者。压溶作用对碳酸盐岩的排烃起重要作用。
  • [1] 1 郝石生,贾振远.碳酸盐岩油气形成与分布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2 帕拉卡斯J G,安德斯D E,金J D.1984.南佛里达盆地—碳酸盐生油岩的一个典型实例 [A].见:帕拉卡斯主编,周土方 方等译,碳酸盐岩石油地球化学和生油潜力 [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 加纳德W C,和布雷E E.1984.密抵它盆地尼亚加拉礁体(志留系)中的石油和生油岩 [A].见:帕拉卡斯主编,周土方 方等译,碳酸盐岩石油地球化学和生烃潜力 [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41~50

    4 鲍威尔T G.1984.加拿大西部泥盆统堡礁复合体烃类地球化学的某些特征 [A].见:帕拉卡斯主编,周土方 方等译,碳酸盐岩石油地球化学和生烃潜力 [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1~72
  • [1] 朱康乐, 高岗, 刘诗局, 王成云, 程光瑾, 胡丹丹.  缝合线中有机质来源、流体运移以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2): 661-67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75
    [2] 张莹, 陈少平, 刘志峰, 杨东升, 耿名扬, 吴斌.  沉积环境对渤海金西A洼烃源岩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90-9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7
    [3] 张敏, 李谨, 陈菊林.  热力作用对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形成的作用 . 沉积学报, 2018, 36(5): 1033-10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3
    [4] 莱阳凹陷烃源岩中的石油包裹体及油气初次运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63-167.
    [5] 刘国勇.  碎屑岩成岩压实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07-413.
    [6] 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马晓昌, 句礼荣.  牛庄洼陷南斜坡未熟-低熟烃源岩排烃特征探讨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61-168.
    [7] 柳广弟, 黄志龙, 郝石生.  烃源岩生排烃组分法模型研究与应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30-133.
    [8] 耿安松, 周毅, 傅家谟, 盛国英, 张启明.  莺—琼盆地气源岩排烃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2): 86-92.
    [9] 徐北煤.  浙江寿昌盆地火山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原生孔隙的破坏、次生孔隙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91, 9(2): 93-98.
    [10] 赵杏媛.  粘土矿物在油气初次运移中作用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90, 8(2): 67-7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32
  • HTML全文浏览量:  15
  • PDF下载量:  49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8-03-04
  • 修回日期:  1998-07-30
  • 刊出日期:  1999-09-10

目录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

      作者简介:

      柳广弟 男 1961年出生 教授(博士) 石油地质

    •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摘要: 通过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纯碳酸盐岩、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有机质含量和残留烃量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地层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之间有机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具有高的TOC值和较低的S1/ TOC 值,而纯碳酸盐岩TOC值则很低,但其S1/ TOC 却很高。这说明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发生了明显的排烃作用,而纯碳酸盐岩排烃作用不明显。因此可以认为高有机质丰度的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是碳酸盐岩地层烃源的主要贡献者。压溶作用对碳酸盐岩的排烃起重要作用。

    English Abstract

    柳广弟, 高岗, 王晖.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J]. 沉积学报, 1999, 17(3): 482-485.
    引用本文: 柳广弟, 高岗, 王晖.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J]. 沉积学报, 1999, 17(3): 482-485.
    LIU Guang di, GAO Gang, WANG Hui.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Distribution and Hydrocarbon Expulsion in Carbonate Source Rock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9, 17(3): 482-485.
    Citation: LIU Guang di, GAO Gang, WANG Hui.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Distribution and Hydrocarbon Expulsion in Carbonate Source Rock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9, 17(3): 482-485.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