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单祥, 窦洋, 刘超威, 潘进, 郭华军, 彭博, 李克.
深层致密砂砾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以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5, 43(3): 1116-11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7
|
[2] |
徐慧, 程甜, 陈安清, 徐胜林, 陈旋, 武超, 杨帅, 李富祥, 周港.
吐哈盆地深部砂岩储层方解石胶结及成储效应
. 沉积学报,
2025, 43(3): 1059-107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57
|
[3] |
周敏, 李祥辉, 王旌羽.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晚侏罗世沉积环境与古气候
. 沉积学报,
2024, 42(3): 1003-101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79
|
[4] |
张新智, 吕沛宗, 方琳浩, 杨涵, 邓胜徽, 卢远征, 房亚男, 张小宇, 黄汝婷, 梁佳宝, 师生宝.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准噶尔盆地南缘野火记录及全球对比
. 沉积学报,
2022, 40(2): 473-4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3
|
[5] |
单祥, 陈能贵, 郭华军, 唐勇, 孟祥超, 邹志文, 徐洋.
基于岩石物理相的砂砾岩储层分类评价——以准噶尔盆地玛131井区块百二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49-15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4
|
[6] |
.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高自然伽马砂砾岩特征及其沉积微相研究——以乌36井区百口泉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34-743.
|
[7] |
张 泓.
祁连山东段宝积山—红会煤盆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 沉积学报,
2009, 27(4): 622-631.
|
[8] |
李双文, 刘洛夫, 张有平, 姚卫江, 靳军, 赵建章, 孙东.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演化及微相构成
. 沉积学报,
2006, (6): 819-828.
|
[9] |
李双文 刘洛夫 张有平 姚卫江 靳 军 赵建章 孙 东.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演化及微相构成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19-828.
|
[10] |
鲍志东, 刘凌, 张冬玲, 李儒峰, 管守锐, 康永尚, 王英名, 齐雪峰, 赵秀岐.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纲要
. 沉积学报,
2005, 23(2): 194-202.
|
[11] |
董清水, 刘招君, 方石, 柏涛.
论陆相层序地层学四分方案的可行性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24-327.
|
[12] |
刘洛夫, 康永尚, 齐雪峰, 唐勇, 熊正祥.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烃源岩评价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87-694.
|
[13] |
刘豪, 王英民, 王媛.
浅析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在层序地层中的意义
. 沉积学报,
2002, 20(2): 197-202.
|
[14] |
孙旭光, 陈建平, 王延斌.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主要组分结构特征与生烃性分析
. 沉积学报,
2002, 20(4): 721-726.
|
[15] |
张中宁, 陈国俊, 薛莲花, 王琪.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湖相原油咔唑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60-164.
|
[16] |
曾联波, 金之钧, 张明利, 汤良杰, 由福报, 雷兵足.
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88-292.
|
[17] |
沈守文, 彭大钧, 颜其彬, 黄先律, 李志军.
吐哈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63-270.
|
[18] |
戴卿林, 郝石生, 盛国英, 傅家谟.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源岩芳烃组成及生源、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98-201.
|
[19] |
姚素平, 魏辉, 金奎励, 张景荣, 涂建琪, 赵长毅, 方家虎.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成油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4): 78-85.
|
[20] |
赵孟为, Hans Ahrendt, Klaus Wem mer.
K-Ar测年法在确定沉积岩成岩时代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