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王兴志 穆曙光 方少仙 黄继祥 侯方浩

王兴志, 穆曙光, 方少仙, 黄继祥, 侯方浩.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J]. 沉积学报, 2000, 18(4): 549-554.
引用本文: 王兴志, 穆曙光, 方少仙, 黄继祥, 侯方浩.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J]. 沉积学报, 2000, 18(4): 549-554.
WANG Xing zhi, MU Shu guang, FANG Shao xian, HUANG Ji xiang, HOU Fang hao. Evolution of Porosity in the Process of Sinian Dolostone Diagenesis in Southwest Sichua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0, 18(4): 549-554.
Citation: WANG Xing zhi, MU Shu guang, FANG Shao xian, HUANG Ji xiang, HOU Fang hao. Evolution of Porosity in the Process of Sinian Dolostone Diagenesis in Southwest Sichua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0, 18(4): 549-554.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基金项目: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的部分研究成果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兴志 男 1964年出生博士后副教授沉积学及储层地质学

  • 中图分类号: TE122.2;P618.130.2+1

Evolution of Porosity in the Process of Sinian Dolostone Diagenesis in Southwest Sichuan

  • 摘要: 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震旦系白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储集潜力。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储层多集中分布在灯影组的中、上部,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孔、洞、缝为主。这些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成岩作用的控制明显,压实作用和多期白云岩的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基本消失,而重结晶作用和溶解作用促进了次生孔隙的形成,但多期白云石和硅质的充填作用又导致次生孔隙缩小,局部消失。总之,震旦系白云岩储层内的孔隙是在长达六亿年左右的地质历史中,由各种成岩作用及其它因素相互影响下的最终产物。
  • [1] 王兴志,侯方浩,黄继祥等.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A].见:王宜林主编,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及古相古地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1997.3~4
    [2] 邱蕴玉.威远气田成藏模式初探[J]天然气工业,1994,14(1):9~13
    [3] 张荫本.震旦纪白云岩中的葡萄状构造成因初探[J].石油实验地质,1980,4:40~43
    [4] 王英华.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J]沉积学报,1992,10(3):85~93
  • [1] 屈海洲, 陈泓宇, 徐伟, 徐会林, 张兴宇, 汪周华.  川中高石梯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不同岩性的孔隙演化差异 . 沉积学报, 2025,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28
    [2] 孙志昀, 屈海洲, 李荣容, 邹兵, 胡欣, 张云峰, 曾琪, 何仕鹏, 张兴宇, 刘茂瑶.  混合沉积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差异性——以川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5, 43(2): 653-6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55
    [3] 王炳森.  川中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储层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及油气充注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2
    [4] 罗青云, 王剑, 杜秋定, 王铜山, 付修根, 周刚, 李秋芬, 韦恒叶, 沈利军, 和源, 王永生.  川北地区灯影组四段白云岩成岩演化对优质储层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24, 42(6): 2174-219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19
    [5] 卢龙飞, 刘伟新, 魏志红, 潘安阳, 张庆珍, 腾格尔.  四川盆地志留系页岩成岩特征及其对孔隙发育与保存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22, 40(1): 73-8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5
    [6] 胡鹏, 于兴河, 陈宏亮, 赵晨帆, 周进松, 韩小琴, 李亚龙.  障壁坝砂体储层特征与成岩孔隙定量演化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本溪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2): 390-40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21
    [7]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8] 顾家裕, 方辉, 贾进华.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辫状三角洲砂体成岩作用和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17-523.
    [9] 柳益群, 李文厚.  陕甘宁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含油长石砂岩的成岩特点及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1996, 14(3): 87-96.
    [10] 雷怀彦, 朱莲芳.  四川盆地震旦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2): 69-7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36
  • HTML全文浏览量:  6
  • PDF下载量:  44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9-04-07
  • 修回日期:  2000-01-18
  • 刊出日期:  2000-08-10

目录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基金项目: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兴志 男 1964年出生博士后副教授沉积学及储层地质学

    • 中图分类号: TE122.2;P618.130.2+1

    摘要: 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震旦系白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储集潜力。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储层多集中分布在灯影组的中、上部,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孔、洞、缝为主。这些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成岩作用的控制明显,压实作用和多期白云岩的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基本消失,而重结晶作用和溶解作用促进了次生孔隙的形成,但多期白云石和硅质的充填作用又导致次生孔隙缩小,局部消失。总之,震旦系白云岩储层内的孔隙是在长达六亿年左右的地质历史中,由各种成岩作用及其它因素相互影响下的最终产物。

    English Abstract

    王兴志, 穆曙光, 方少仙, 黄继祥, 侯方浩.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J]. 沉积学报, 2000, 18(4): 549-554.
    引用本文: 王兴志, 穆曙光, 方少仙, 黄继祥, 侯方浩.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J]. 沉积学报, 2000, 18(4): 549-554.
    WANG Xing zhi, MU Shu guang, FANG Shao xian, HUANG Ji xiang, HOU Fang hao. Evolution of Porosity in the Process of Sinian Dolostone Diagenesis in Southwest Sichua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0, 18(4): 549-554.
    Citation: WANG Xing zhi, MU Shu guang, FANG Shao xian, HUANG Ji xiang, HOU Fang hao. Evolution of Porosity in the Process of Sinian Dolostone Diagenesis in Southwest Sichua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0, 18(4): 549-554.
    参考文献 (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