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丹.
塔北、塔中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多成因模式
. 沉积学报,
2024, 42(3): 857-87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8
|
[2] |
魏天媛, 蔡春芳, 扈永杰, 刘大卫, 蒋子文.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储层成因
. 沉积学报,
2023, 41(2): 527-54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6
|
[3] |
王文博, 傅恒, 闾廖然, 朱梦琦, 陈康, 张智南, 刘鑫北, 熊锐, 王荣刚, 周杨.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序模式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451-146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8
|
[4] |
邓世彪, 关平, 李保华, 刘沛显, 陈永权.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台缘带沉积结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 沉积学报,
2018, 36(4): 706-72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9
|
[5] |
尤东华, 韩俊, 胡文瑄, 陈强路, 曹自成, 席斌斌, 鲁子野.
塔里木盆地顺南501井鹰山组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成因
. 沉积学报,
2018, 36(6): 1206-12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92
|
[6] |
肖传桃, 吴彭珊, 李沫汝, 杨志伟, 周思宇, 郭瑞, 张超.
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叠层石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18, 36(5): 853-86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2
|
[7] |
沈卫兵, 庞雄奇, 陈践发, 王阳洋, 张科, 高兆富, 贾颖超, 陈泽亚.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运聚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 沉积学报,
2018, 36(5): 1008-10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01
|
[8] |
罗顺社, 席明利, 吕奇奇, 何幼斌, 李梦杰, 肖彬.
湘北沅古坪地区下奥陶统等深流沉积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41-64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2
|
[9] |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鞍状白云石孔隙充填物差异与成因
. 沉积学报,
2014, 32(2): 253-259.
|
[10] |
.
白云石成因研究新方法——白云石晶体结构分析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50-559.
|
[11] |
倪新锋.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65-474.
|
[12] |
张军涛.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上寒武统—下奥陶统白云岩储层中两类白云石充填物:特征与成因
. 沉积学报,
2008, 26(6): 957-966.
|
[13] |
陈景山.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8-868.
|
[14] |
何莹, 鲍志东, 沈安江, 申银民, 李明和.
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06, (6): 806-818.
|
[15] |
何 莹 鲍志东 沈安江 申银民 李明和.
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06-818.
|
[16] |
罗平, 张兴阳, 顾家裕, 汪圣国, 林鹏.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生物礁露头的地球物理特征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23-427.
|
[17] |
陈强路, 王恕一, 钱一雄, 马红强.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33-637.
|
[18] |
方国庆, 刘德良.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奥陶统其浪组风暴岩中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1): 68-72.
|
[19] |
魏魁生, 叶淑芬, 郭占谦, 徐宏, 任延广, 王玉华, 孙显义.
松辽盆地白垩系非海相沉积层序模式
. 沉积学报,
1996, 14(4): 50-60.
|
[20] |
史基安.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和古生代白云岩成因及其储集性
. 沉积学报,
1993, 11(2): 4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