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于德水, 何宇航, 邢宝荣, 霍正旺, 高波.
大庆长垣高台子油层沉积演化分布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4, 42(1): 238-2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51
|
[2] |
陈全红, 赵红岩, 李全, 张科, 阳怀忠, 陈经覃, 李克永, 郭家铭, 饶勇.
乍得Doseo盆地白垩纪沉积充填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23, 41(3): 919-93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6
|
[3] |
邓守伟.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火石岭组天然气成藏机理
. 沉积学报,
2019, 37(2): 432-44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1
|
[4] |
刘福田, 李荣西, 刘新社, 杨鸣一, 赵帮胜, 吴小力, 覃小丽.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西部气田“源控”主导的天然气成藏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129-11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2
|
[5] |
.
川中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温压演化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4, 32(3): 601-610.
|
[6] |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石油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83-692.
|
[7] |
.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下亚段地层压力演化与天然气成藏
. 沉积学报,
2012, 30(1): 197-204.
|
[8] |
.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原油裂解成因天然气发现及成藏模式初探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85-391.
|
[9] |
.
贝尔凹陷油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及对油成藏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149-1155.
|
[10] |
.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成藏特征及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130-1139.
|
[11] |
.
东濮凹陷白庙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4): 779-786.
|
[12] |
刘绍军.
次生孔隙带预测新技术及其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07-216.
|
[13] |
付广.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10, 28(1): 201-207.
|
[14] |
黄文彪.
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扶余油层次生孔隙预测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19-426.
|
[15] |
王雅春.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52-759.
|
[16] |
唐 勇.
准噶尔盆地腹部缓坡型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3): 567-573.
|
[17] |
王圣柱.
东营凹陷南斜坡深层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74-481.
|
[18] |
李剑, 罗霞, 刘人和, 胡国艺, 谢增业.
中国天然气晚期成藏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33-38.
|
[19] |
赵孟军, 潘文庆, 张水昌, 韩剑发.
成藏过程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83-688.
|
[20] |
史基安, 王琪.
影响碎屑岩天然气储层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1995, 13(2): 128-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