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剑, 周路, 刘金, 马聪, 卞保力, 李啸, 张宝真.
湖相热液白云岩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24, 42(1): 130-14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7
|
[2] |
李梦茹, 唐友军, 杨易卓, 于瑾.
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原油芳烃馏分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4, 42(1): 266-28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6
|
[3] |
单祥.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深层二叠系上乌尔禾组致密砂砾岩储层特征、成因及勘探方向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7
|
[4] |
王鑫锐, 孙雨, 刘如昊, 李钊.
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3, 41(2): 349-3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7
|
[5] |
朱扬明, 郝芳, 邹华耀, 李平平, 胡东风.
川北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重排藿烷组成变化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137-11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8
|
[6] |
陈治军, 王志伟, 张少清, 高怡文, 韩长春, 李科社.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51-4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4
|
[7] |
赵青芳, 李双林, 温珍河, 龚建明, 肖国林, 吴亮亮.
北黄海盆地LV井侏罗系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94-80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9
|
[8] |
马立元, 尹航, 陈纯芳, 尹伟.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2): 416-4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21
|
[9] |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云质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98-906.
|
[10] |
郑朝阳.
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藏成因
. 沉积学报,
2011, 29(3): 605-612.
|
[11] |
段毅.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与源岩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64-171.
|
[12] |
袁静.
东营凹陷深层溶蚀孔隙的多重介质成因机理和动力机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40-846.
|
[13] |
.
江苏中部淤泥质潮滩潮汐层理成因机理和风暴沉积判别标志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62-569.
|
[14] |
何 莹 鲍志东 沈安江 申银民 李明和.
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06-818.
|
[15] |
徐德兵, 白志达, 张秉良, 洪汉净.
吉林龙岗火山群火山碎屑基浪堆积特征与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05, 23(1): 60-66.
|
[16] |
王志勇, 卫延召, 赵长毅.
三塘湖盆地低熟油的发现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98-604.
|
[17] |
卢双舫, 刘晓艳, 付晓泰, 冯亚丽, 王振平, 薛海涛.
未熟—低熟油生成机理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初步应用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30-135.
|
[18] |
张松林, 崔明中, 李振西, 王有孝, 范璞.
盐湖相低熟油脂肪酸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30-155.
|
[19] |
王铁冠, 钟宁宁, 候读杰, 包建平, 黄光辉, 李贤庆.
中国低熟油的几种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75-83.
|
[20] |
黄第藩, 张大江, 李晋超, 黄晓明, 周翥虹.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1989, 7(2): 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