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科, 赵俊峰, 薛锐, 闫占冬, 李旋, 李一凡.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河流沉积类型及演变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367-13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26
|
[2] |
陈彬滔, 于兴河, 王磊, 史忠生, 马轮, 薛罗, 史江龙, 白洁, 赵艳军.
河流相沉积的河型转换特征与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2): 424-4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6
|
[3] |
吴柏林, 孙斌, 程相虎, 张婉莹, 刘明义, 郝欣, 刘池洋.
铀矿沉积学研究与发展
. 沉积学报,
2017, 35(5): 1044-105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15
|
[4] |
陈杰, 刘传虎, 谭明友, 魏红梅, 李阳, 廖晨, 杨仁超.
进积型三角洲交汇区沉积模式——以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187-119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16
|
[5] |
单敬福, 张彬, 赵忠军, 李浮萍, 王辉, 王博.
复合辫状河道期次划分方法与沉积演化过程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区苏X区块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4): 773-78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6
|
[6] |
.
辫状河—曲流河转换模式探讨——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头屯河组露头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50-458.
|
[7] |
.
江西信江盆地白垩系沉积体系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54-964.
|
[8] |
赵 伟.
济阳坳陷民丰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沉积相展布与演化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55-267.
|
[9] |
李运振.
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066-1075.
|
[10] |
肖〓毅.
辽河清水洼陷东营组高分辨率层序格架下沉积演化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14-1020.
|
[11] |
赖生华.
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63-670.
|
[12] |
刘志飞, 王成善, 金玮, 伊海生, 郑洪波, 赵西西, 李亚林.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10-217.
|
[13] |
魏国齐, 陈更生, 杨威, 杨雨, 胡明毅, 张林, 吴世祥, 金惠, 沈珏红.
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槽台”沉积体系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54-260.
|
[14] |
张慧.
大通盆地沉积体系与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2): 139-144.
|
[15] |
郭英海, 刘焕杰, 权彪, 汪泽成, 钱凯.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 沉积学报,
1998, 16(3): 44-51.
|
[16] |
伍涛, 王建国, 王德发.
辫状河砂体储层沉积学研究──以张家口地区露头砂体为例
. 沉积学报,
1998, 16(1): 27-33.
|
[17] |
郑荣才, 刘文均, 李祥辉, 王洪峰, 陈源仁.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①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7.
|
[18] |
蔡进功, 姜秀芳, 范存堂.
东营盆地始新统沉积体系及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27-37.
|
[19] |
全松青, 王国忠, 吕炳全, 蒋盘良.
海南岛排浦珊瑚礁区的现代沉积体系及其演化过程
. 沉积学报,
1993, 11(4): 56-66.
|
[20] |
柯保嘉, 陈志明, 黄家宽, 陈昌明, 汪寿松, 陈安宁.
山西二叠系河流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1): 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