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田冬梅, 姜涛.
深水水道沉积动力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107-112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58
|
[2] |
孟祥超, 周伯玉, 陈扬, 马海龙, 李亮, 王科朋, 林道峰, 赵文苹.
含煤岩系中煤层的差异沉积响应与油气勘探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212-12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3
|
[3] |
李忠.
沉积盆地深层—超深层成岩动力学:若干研究进展与专属问题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768-17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9
|
[4] |
林镇坤, 王爱军, 叶翔.
南流江河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端元分析及其沉积动力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1): 124-13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13
|
[5] |
李华勇, 张虎才, 陈光杰, 常凤琴, 段立曾, 王教元, 卢慧斌, 吴汉, 胡葵.
云南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99-50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8
|
[6] |
吴昕, 吴冲龙, 毛小平, 张继吟.
吉尔嘎郎图凹陷赛汉塔拉组沉积特征与超厚煤层异地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155-116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13
|
[7] |
李东义, 徐勇航, 王爱军, 郑斌鑫, 李国刚.
福建安海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现代沉积过程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4): 724-73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1
|
[8] |
王英民.
深水沉积的动力学机制和响应
. 沉积学报,
2007, 25(4): 495-504.
|
[9] |
邢 云.
潮滩表层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沉积动力作用的响应:以杭州湾北岸为例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67-273.
|
[10] |
吴冲龙.
先锋盆地超厚优质煤层的异地成因模式
. 沉积学报,
2006, 24(1): 1-9.
|
[11] |
李文勇, 夏斌, 路文芬.
论同沉积、继承性控煤构造——禹州煤田虎头山断层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48-153.
|
[12] |
叶加仁, 杨香华.
沉积盆地热流体活动及其成藏动力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14-218.
|
[13] |
韩美莲, 魏久传.
巨野煤田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聚煤特点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81-385,432.
|
[14] |
李增学, 李守春, 魏久传.
鲁西煤田内陆表海含煤层序的小层序类型及煤聚积规律
. 沉积学报,
1996, 14(3): 38-46.
|
[15] |
黄乃和, 温显端, 黄凤鸣, 王根发, 陶继文.
广西合山煤田的古土壤层与成煤模式
. 沉积学报,
1994, 12(1): 40-46.
|
[16] |
周慧堂, 付泽明, 李祯, 雒增强, 杜士清, 宋志坚.
河南省平顶山煤田晚石炭世太原组沉积环境和聚煤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0, 8(3): 35-45.
|
[17] |
吴俊.
淮南煤田同变质程度不同煤层煤的成烃作用和储气性研究
. 沉积学报,
1990, 8(4): 115-123.
|
[18] |
周慧堂, 王天顺, 孙红兵.
豫西陕渑煤田山西组煤层形成环境和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1989, 7(4): 121-131.
|
[19] |
贾清君.
集贤煤田东荣、东辉勘探区16号—20号煤层含煤性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1984, 2(1): 76-84.
|
[20] |
韩德馨, 任德贻, 郭敏泰.
浙江长广煤田树皮残植煤的成因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83, 1(4): 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