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常晓琳, 侯明才, 石和.
龙门山中上泥盆统腕足动物的附生生物及其生态响应
. 沉积学报,
2023, 41(3): 673-6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03
|
[2] |
张彦欣, 齐永安, 刘炳辰, 代明月, 王敏, 李妲.
河南寒武系苗岭统微生物成因构造与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的交替发育
. 沉积学报,
2023, 41(3): 693-7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0
|
[3] |
张昌民, 王绪龙, 陈哲, 吴涛, 张祥辉, 赵康, 黄远光, 张坦, 冯文杰, 袁瑞.
季节性河道与暂时性河道的沉积特征——以新疆白杨河冲积扇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05-5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5
|
[4] |
王凯, 关平, 邓世彪, 刘沛显, 金亦秋.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微生物礁储集性研究及油气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86-3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7
|
[5] |
.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80-589.
|
[6] |
.
渤海湾西北岸埋藏牡蛎礁礁顶上下沉积物中硅藻对“礁泥转换”古沉积环境的重建
. 沉积学报,
2012, 30(5): 879-890.
|
[7] |
.
不同水动力下陆相碳酸钙沉积的蓝藻钙化试验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080-1087.
|
[8] |
朱玉双.
华池油田长3岩性油藏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合理性验证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20-127.
|
[9] |
张朝晖.
桂西南喀斯特瀑布水生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沉积类型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4): 603-611.
|
[10] |
王居峰.
东营三角洲—浊积扇高频层序叠加样式与岩性圈闭
. 沉积学报,
2005, 23(2): 303-309.
|
[11] |
覃文圣, 刘建波, 韩宝福, 王宪曾, 李福昌.
山东山旺中新世硅藻土的纹层类型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67-275.
|
[12] |
王开发, 支崇远, 郑玉龙, 王洪根.
东海陆缘(闽北段)晚第四纪沉积的硅藻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36-143.
|
[13] |
杨瑞东, 赵元龙.
我国早期后生动物群的特异埋藏机理探讨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61-165.
|
[14] |
李景贵, 范璞, 崔明中, 李振西, R. P. Philp, J. Allen.
青海湖沉积物支链和环烷烃组分中C20,C25和C30高度支链类异戊二烯烯烃
. 沉积学报,
1995, 13(4): 82-92.
|
[15] |
王多云, 陈应泰, 徐洪生.
受周期性湖平面升降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西段干柴沟组
. 沉积学报,
1991, 9(4): 43-48.
|
[16] |
王开发, 蒋辉.
黄海晚更新世以来的硅藻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87, 5(1): 94-103.
|
[17] |
陈学时.
黔西南二叠纪生物礁成岩作用特征及储集性
. 沉积学报,
1986, 4(4): 53-63.
|
[18] |
方少仙, 候方浩.
广西田林县浪平碳酸盐台地石炭纪沉积环境及大塘期苔藓虫—珊瑚点礁
. 沉积学报,
1986, 4(3): 30-42.
|
[19] |
宋天锐, 高健.
最古老的后生动物痕迹化石?——对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系常州沟组充填管状构造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5, 3(2): 85-96.
|
[20] |
孙枢, 李继亮.
许靖华教授来华讲学和野外考察
. 沉积学报,
1984, 2(2): 3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