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洁, 贾连奇, 范立勇, 马占荣, 罗晓容, 秦彪, 王怡帅.
乌审旗地区盐下奥陶系流体来源及其油气成藏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6
|
[2] |
林一鹏, 韩登林, 邓远, 苏奥, 秦鹏, 马斌玉, 蒋兴超, 王镜敏.
成藏动力对页岩油气聚集的影响——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68
|
[3] |
.
琼东南盆地崖城地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油气充注期次分析
. 沉积学报,
2012, 30(1): 189-196.
|
[4] |
张金亮 张鑫.
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相与油气分布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61-368.
|
[5] |
李慧莉, 邱楠生, 金之钧, 吕修祥.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储层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48-653.
|
[6] |
孙龙德.
东营凹陷北部斜坡带沙三—四段砂砾岩体与油气聚集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78-282.
|
[7] |
赵靖舟, 戴金星.
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14-319.
|
[8] |
叶加仁, 杨香华.
沉积盆地热流体活动及其成藏动力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14-218.
|
[9] |
冯有良, 潘元林, 郑和荣.
东营凹陷中始新统上部—上始新统层序地层模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76-383.
|
[10] |
汤良杰, 金之钧.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牙哈断裂带负反转过程与油气聚集
. 沉积学报,
2000, 18(2): 302-309.
|
[11] |
罗明高, 黄键全, 唐洪.
油气聚集微观定量模型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51-156.
|
[12] |
杨玉峰, 陈树民.
乌尔逊凹陷北部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22-429.
|
[13] |
康永尚, 庞雄奇.
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原理及应用
. 沉积学报,
1998, 16(3): 80-84.
|
[14] |
陈楚铭, 卢华复, 贾东, 谢晓安.
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特征、构造变形与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2): 113-116,123.
|
[15] |
吕修祥.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油气聚集与分布
. 沉积学报,
1998, 16(1): 64-69.
|
[16] |
王震亮, 陈荷立.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古流体动力分析
. 沉积学报,
1998, 16(4): 105-108.
|
[17] |
焦养泉, 周海民, 庄新国, 刘少峰, 杨生科, 马美媛.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
. 沉积学报,
1998, 16(1): 70-75.
|
[18] |
江文荣, 周雯雯.
珠三坳陷成岩作用与油气聚集
. 沉积学报,
1998, 16(4): 91-97.
|
[19] |
李延钧, 陈又才, 杨远聪, 朱江, 张茂林, 梅海燕, 于志海, 杨池银, 廖前进.
板桥凹陷古流体势与油气运移聚集史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4): 94-101.
|
[20] |
华保钦, 吴石中.
东濮凹陷流体势和天然气运移、聚集
. 沉积学报,
1990, 8(3): 4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