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樊馥, 郭廷峰, 侯献华, 张凡凯, 于咏梅, 孟凡巍, 王冀洺.
罗布泊第四纪深层含钾卤水成因机制探讨
. 沉积学报,
2025, 43(3): 996-100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67
|
[2] |
王媛媛, 勾松林, 张国成.
现代珠江三角洲前缘生物遗迹组成与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24, 42(5): 1512-15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49
|
[3] |
王媛媛, 张亚斌, 勾松林.
珠江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组成与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00
|
[4] |
王媛媛, 杨鳗郅, 张国成.
珠江三角洲潮坪沙蚕遗迹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2
|
[5] |
易亮.
莱州湾第四系初步框架及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739-17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2
|
[6] |
周良, 王洋, 杜学斌, 卜建军, 吴俊, 吕万军, 刘秀娟.
珠江三角洲西缘晚第四纪沉积演化和最大海侵古岸线的重建
. 沉积学报,
2022, 40(1): 119-13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7
|
[7] |
路晶芳, 刘健, 胡刚, 黄威, 王红, 张道来.
现代黄河三角洲北岸1.9Ma以来孢粉组合及古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335-134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0
|
[8] |
李小平, 柳保军, 丁琳, 郝建光, 龚文.
海相三角洲沉积单元划分及其对勘探砂体对比的意义——基于现代珠江三角洲沉积水动力综合研究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55-56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3
|
[9] |
韦成龙, 张珂, 余章馨, 邱燕.
珠江口外海域与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层序对比
. 沉积学报,
2015, 33(4): 713-72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0
|
[10] |
.
Rio Muni盆地第四纪陆坡地震地貌学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85-493.
|
[11] |
.
黄河三角洲ZK1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层序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50-1058.
|
[12] |
韦 惺.
珠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与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28-335.
|
[13] |
钟建华, 李浩, 黄立功, 温志峰, 郭泽清, 王海侨, 李勇.
柴西第四纪湖泊冰水沉积的发现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84-290.
|
[14] |
刘春莲, Franz T Fürsich, 白雁, 杨小强, 李国强.
三水盆地古近系湖相沉积岩的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1): 36-40.
|
[15] |
江德昕, 杨惠秋.
青海达布逊湖50万年以来气候变化的孢粉学证据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01-106.
|
[16] |
陈楚铭, 卢华复, 贾东, 谢晓安.
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特征、构造变形与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2): 113-116,123.
|
[17] |
江德昕, 魏俊超.
内蒙古查干诺尔盐湖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孢粉植物群与古气候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47-151.
|
[18] |
蓝先洪.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55-162.
|
[19] |
陈庆强, 李从先.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与古环境初探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79-87.
|
[20] |
符文侠.
第四纪以来辽东湾滨岸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的演变
. 沉积学报,
1989, 7(1): 127-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