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彬滔, 马轮, 洪亮, 史忠生, 庞文珠, 薛罗, 王磊, 代寒松, 赵艳军.
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3): 1058-107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87
|
[2] |
姚敏, 胡忠贵, 武赛军, 周刚, 胡九珍, 毕宇航.
川东北铁山坡、七里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区带预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0
|
[3] |
刘佳庚, 王艳忠, 操应长, 孙沛沛, 何旭豪, 何瑞武, 郭迎春.
惠民凹陷大芦家地区沙一中亚段沉积特征及储层评价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55-8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5
|
[4] |
李跃, 李军辉, 王子赫, 李美芳, 娄洪, 王琦, 孙海雷.
陆相断陷湖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砂体的控制——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4): 858-8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9
|
[5] |
侯中帅, 陈世悦, 郭宇鑫, 王志金, 赫庆庆, 崔绮梦.
华北中南部博山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8, 36(4): 731-74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2
|
[6] |
邓世彪, 关平, 张鹏飞.
东营凹陷青南地区沙四上亚段物源沉积体系与滩坝分布
. 沉积学报,
2017, 35(3): 561-57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4
|
[7] |
黄臣军, 刘格云, 刘红光, 蒋海军, 郭荣涛.
标准微相类型在碳酸盐岩微相及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塔西南玉北地区奥陶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166-117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8
|
[8] |
王越, 陈世悦, 梁绘媛, 王剑, 李天宝.
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75-78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7
|
[9] |
屈海洲, 王振宇, 张正红, 张云峰, 于红枫, 郑剑.
塔中地区晚奥陶世镶边台地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23-831.
|
[10] |
赵俊峰, 屈红军, 林晋炎, 刘祥, 杨扬, 林川.
湖泊三角洲沉积露头精细解剖——以鄂尔多斯盆地裴庄剖面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26-1034.
|
[11] |
.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晚白垩世—渐新世微相分析及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01-510.
|
[12] |
黄传炎.
板桥凹陷断裂陡坡带沙一段层序样式和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成藏模式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86-391.
|
[13] |
赖生华.
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63-670.
|
[14] |
刘化清, 廖建波, 房乃珍, 林卫东, 程玉红, 王宏波, 冯明.
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长6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05, 23(4): 584-588.
|
[15] |
屈红军, 李文厚, 苗建宇, 张小莉, 庞军刚.
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储层发育规律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01-606.
|
[16] |
国景星, 戴启德, 徐炜.
沾化凹陷东部长堤地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68-374.
|
[17] |
郭英海, 刘焕杰, 权彪, 汪泽成, 钱凯.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 沉积学报,
1998, 16(3): 44-51.
|
[18] |
于兴河, 王德发, 郑浚茂.
华北地区二叠系岩相组合类型、剖面特点及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1992, 10(1): 27-35.
|
[19] |
邓宏文, 钱凯.
深湖相泥岩的成因类型和组合演化
. 沉积学报,
1990, 8(3): 1-21.
|
[20] |
张帆, 方少仙.
黔南桂北晚二叠世火山碎屑来源、沉积水深及大地构造环境
. 沉积学报,
1990, 8(4): 2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