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韩志宇, 王非, 师文贝.
沉积岩定年及应用:问题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2, 40(2): 360-3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1
|
[2] |
邵淑骁, 曾溅辉, 张善文, 宋国奇, 孟伟, 王学军, 张永旺, 徐兴友.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砂岩储层高岭石类型、特征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204-121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13
|
[3] |
石广仁.
蒙皂石转化伊利石的数值模拟——溶解沉淀模型与化学动力学模型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93-700.
|
[4] |
张善文.
成岩过程中的“耗水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01-707.
|
[5] |
刘长龄.
论高岭石粘土和铝土矿研究的新进展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67-474.
|
[6] |
张鹏飞.
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25-128,136.
|
[7] |
张慧, 周安朝, 郭敏泰, 贾炳文.
沉积环境对降落火山灰蚀变作用的影响——以大青山晚古生代煤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15-520.
|
[8] |
刘长龄, 陈新邦, 覃志安.
再论偏岭石与变高岭石的区别——评《天然烧变高岭石中水铝英石的发现》一文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65-168.
|
[9] |
赵孟为, 汉斯·阿伦特, 克劳斯·魏玛.
鄂尔多斯盆地伊利石K-Ar等时线图解与年龄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48-151.
|
[10] |
赵孟为, Hans Ahrendt, Klaus Wem mer.
K-Ar测年法在确定沉积岩成岩时代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1-21.
|
[11] |
黄思静, 杨俊杰, 张文正, 黄月明, 刘桂霞.
不同温度条件下乙酸对长石溶蚀过程的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1): 7-17.
|
[12] |
史基安, 晋慧娟, 薛莲花.
长石砂岩中长石溶解作用发育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1994, 12(3): 67-75.
|
[13] |
杨献忠.
伊利石的结晶度及其地质意义综述
. 沉积学报,
1993, 11(4): 92-98.
|
[14] |
赵杏媛.
粘土矿物在油气初次运移中作用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90, 8(2): 67-73.
|
[15] |
周义平, K.Burger, 汤大忠.
滇东黔西晚二叠世含煤沉积中火山灰蚀变形成的伊利石粘土岩夹矸
. 沉积学报,
1990, 8(4): 85-93.
|
[16] |
任磊夫.
试论粘土矿物转化过渡结构
. 沉积学报,
1988, 6(1): 80-87.
|
[17] |
黄志诚, 朱嗣昭.
安徽奥陶系石灰岩中含铁非骨架核形石的成因及其聚铁作用
. 沉积学报,
1987, 5(2): 29-38.
|
[18] |
王诗佾.
伊利石“开形指数”的地质意义探讨
. 沉积学报,
1987, 5(1): 58-68.
|
[19] |
杨雅秀, 陆大农, 苏昭冰.
二八面体水云母矿物及其热分析
. 沉积学报,
1987, 5(4): 31-43.
|
[20] |
陈芸菁.
沉积岩中地开石—高岭石混层矿物的发现及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84, 2(2): 9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