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梅晓敏, 蔡春芳.
冰消期气候控制中国海相烃源岩有机碳富集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4
|
[2] |
苏展艺, 姚付龙, 夏倩倩, 胡晓峰.
中天山山间盆地中晚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8
|
[3] |
王琴, 金鑫, 陈俞超, 张云望, 李滨兵, 杜怡星, 芦刚, 时志强.
川西北地区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初始成煤期古气候重建与成煤机制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4
|
[4] |
路晶芳, 刘健, 胡刚, 黄威, 王红, 张道来.
现代黄河三角洲北岸1.9Ma以来孢粉组合及古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335-134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0
|
[5] |
袁忠鹏, 胡刚, 王永红, 黄畅, 贾仲佳, 梁伟强, 彭锦.
东海内陆架泥质体远端表层沉积物孢粉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3): 610-62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3
|
[6] |
郑伟, 刘云龙, 齐永安, 邢智峰, 李妲, 付玉鑫, 李婉颖, 许欣.
豫西荥阳P⁃Tr之交孙家沟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化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28-11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9
|
[7] |
潘世乐, 蒋赟, 康健, 陈波, 张顺存, 孙国强.
柴北缘冷湖七号下干柴沟组上段古气候及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92-130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3
|
[8] |
王秋军, 郑军, 孙柏年, 马福军, 王振, 王万梅.
广西渐新世宁明组三种植物碳同位素与古气候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58-3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9
|
[9] |
金鑫, 时志强, 王艳艳, 段雄, 程明.
晚三叠世中卡尼期极端气候事件: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沉积学报,
2015, 33(1): 105-11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11
|
[10] |
.
陕北盐盆马家沟组五段六亚段沉积期的古气候信息——来自石盐包裹体的证据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10-517.
|
[11] |
.
贵州安顺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磁化率变化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5): 817-824.
|
[12] |
靳建辉.
新疆伊犁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全新世晚期沉积微量元素反映的古气候变化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36-345.
|
[13] |
肖景义.
邯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植被波动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06-1212.
|
[14] |
黄俊华, 胡超涌, 周群峰, 杨桂芳.
长江中游和尚洞石笋的高分辨率同位素、微量元素记录及古气候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42-446.
|
[15] |
罗静兰, 张云翔.
黄河中游三趾马红粘土的岩石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以陕西府谷老高川三趾马红粘土剖面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14-220.
|
[16] |
江德昕, 魏俊超.
内蒙古查干诺尔盐湖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孢粉植物群与古气候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47-151.
|
[17] |
王随继, 黄杏珍, 妥进才, 邵宏舜, 阎存凤, 王寿庆, 何祖荣.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微量元素演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1): 65-70.
|
[18] |
刘光, 沈永平, 张平中, 王苏民.
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RH孔800~150Ka.B.P.的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1994, 12(4): 101-109.
|
[19] |
吉利明.
甘肃民和盆地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的古气候环境和地理分区位置
. 沉积学报,
1994, 12(2): 133-142.
|
[20] |
费富安.
对苏北含油盆地下第三系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1): 2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