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次生孔隙带预测新技术及其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应用

刘绍军

刘绍军. 次生孔隙带预测新技术及其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应用[J]. 沉积学报, 2011, 29(2): 207-216.
引用本文: 刘绍军. 次生孔隙带预测新技术及其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应用[J]. 沉积学报, 2011, 29(2): 207-216.
LIU Shaojun. New Prediction Technology of the Secondary Porosity Zon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Daqing Peripheral[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1, 29(2): 207-216.
Citation: LIU Shaojun. New Prediction Technology of the Secondary Porosity Zon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Daqing Peripheral[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1, 29(2): 207-216.

次生孔隙带预测新技术及其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应用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刘绍军

New Prediction Technology of the Secondary Porosity Zon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Daqing Peripheral

More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Shaojun
  • 摘要: 次生孔隙成因机制复杂,控制次生孔隙发育的因素众多,综观各种理论,从机理上看,砂岩的溶蚀及次生孔隙的形成都可归结到与有机酸及无机酸有关。目前,国内外对次生孔隙带的定量研究还只处于起步阶段。碎屑岩层的埋藏作用,对储层物性有双向的作用:一类是负向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另一类是正向作用,即使储层物性变好。本研究结合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石油地质特征,分析了次生孔隙的主控因素,认为研究区次生孔隙主要受机械压实作用、成岩胶结作用、大气水淋滤作用以及有机酸、碳酸等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控制。针对机械压实作用、有机酸和碳酸三种主控因素,确定了他们控制次生孔隙发育的门槛值,并建立了相应的定量评价模型。研究表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而大气水淋滤作用和碳酸(HCO-3+CO2-3)、有机酸等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都可以形成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变好。当有机酸值高于1 000 mg/l时或者当HCO-3+CO2-3值高于3 000 mg/l时或者某深度现今孔隙度大于其正常压实曲线公式计算的孔隙度时,次生孔隙度发育,根据这些门槛值,可以定量研究有机酸、碳酸和异常高孔的纵向和平面展布特征;沉积相对储层的原始物性具有控制作用,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后期改造作用也很明显。因此,研究次生孔隙发育不能忽视对沉积相和成岩相的研究。以异常高孔、有机酸值、碳酸根+重碳酸根离子浓度平面等值线预测图叠合为主,并结合沉积相和成岩相,对次生孔隙带进行预测。利用该方法,对大庆长垣以西地区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高台子油层以及扶杨油层的次生孔隙进行预测,预测区域和区内含油面积吻合的较好;薄片资料也佐证了本方法对次生孔隙带预测的可靠性。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90
  • HTML全文浏览量:  20
  • PDF下载量:  104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修回日期:  1900-01-01
  • 刊出日期:  2011-04-10

目录

    次生孔隙带预测新技术及其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应用

      通讯作者: 刘绍军

    摘要: 次生孔隙成因机制复杂,控制次生孔隙发育的因素众多,综观各种理论,从机理上看,砂岩的溶蚀及次生孔隙的形成都可归结到与有机酸及无机酸有关。目前,国内外对次生孔隙带的定量研究还只处于起步阶段。碎屑岩层的埋藏作用,对储层物性有双向的作用:一类是负向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另一类是正向作用,即使储层物性变好。本研究结合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石油地质特征,分析了次生孔隙的主控因素,认为研究区次生孔隙主要受机械压实作用、成岩胶结作用、大气水淋滤作用以及有机酸、碳酸等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控制。针对机械压实作用、有机酸和碳酸三种主控因素,确定了他们控制次生孔隙发育的门槛值,并建立了相应的定量评价模型。研究表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而大气水淋滤作用和碳酸(HCO-3+CO2-3)、有机酸等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都可以形成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变好。当有机酸值高于1 000 mg/l时或者当HCO-3+CO2-3值高于3 000 mg/l时或者某深度现今孔隙度大于其正常压实曲线公式计算的孔隙度时,次生孔隙度发育,根据这些门槛值,可以定量研究有机酸、碳酸和异常高孔的纵向和平面展布特征;沉积相对储层的原始物性具有控制作用,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后期改造作用也很明显。因此,研究次生孔隙发育不能忽视对沉积相和成岩相的研究。以异常高孔、有机酸值、碳酸根+重碳酸根离子浓度平面等值线预测图叠合为主,并结合沉积相和成岩相,对次生孔隙带进行预测。利用该方法,对大庆长垣以西地区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高台子油层以及扶杨油层的次生孔隙进行预测,预测区域和区内含油面积吻合的较好;薄片资料也佐证了本方法对次生孔隙带预测的可靠性。

    English Abstract

    刘绍军. 次生孔隙带预测新技术及其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应用[J]. 沉积学报, 2011, 29(2): 207-216.
    引用本文: 刘绍军. 次生孔隙带预测新技术及其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应用[J]. 沉积学报, 2011, 29(2): 207-216.
    LIU Shaojun. New Prediction Technology of the Secondary Porosity Zon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Daqing Peripheral[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1, 29(2): 207-216.
    Citation: LIU Shaojun. New Prediction Technology of the Secondary Porosity Zon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Daqing Peripheral[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1, 29(2): 207-2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