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沉积学: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
. 沉积学报,
2025, 43(3): 1-4.
|
[2] |
耿军阳, 鲜本忠, 刘振献, 玄硕, 石浩程, 余志云.
深水重力流沉积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5, 43(3): 827-84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4
|
[3] |
赵晓明, 刘飞, 葛家旺, 冯潇飞, 张喜, 张文彪, 杨宝泉, 杨莉.
深水水道沉积构型单元分级与结构样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1): 37-5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8
|
[4] |
王光绪, 吴伟, 李全, 周永胜, 梁诗琴, 刘惟庆, 冯阵东.
新西兰深水Taranaki盆地中新统深水水道迁移及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1): 85-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0
|
[5] |
刘佳庚, 王艳忠, 操应长, 孙沛沛, 何旭豪, 何瑞武, 郭迎春.
惠民凹陷大芦家地区沙一中亚段沉积特征及储层评价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55-8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5
|
[6] |
蔡露露, 谢晓军, 李建平, 廖计华.
深水沉积差异及其对油气分布影响
. 沉积学报,
2022, 40(1): 229-2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3
|
[7] |
.
陆相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5): 1-2.
|
[8] |
Henry W. Posamentier, Venkatarathnam Kolla, 刘化清.
深水浊流沉积综述
. 沉积学报,
2019, 37(5): 879-90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9
|
[9] |
吴时国.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22-930.
|
[10] |
王英民.
深水沉积的动力学机制和响应
. 沉积学报,
2007, 25(4): 495-504.
|
[11] |
邓小江.
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一间房组层序地层、储层预测及质量评价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92-400.
|
[12] |
田景春, 陈洪德, 彭军, 覃建雄, 侯中健.
右江盆地深水沉积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10-214.
|
[13] |
范璞, 张柏生.
博采众长独具匠心--《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一书评介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72-172.
|
[14] |
范璞, 张柏生.
博采众长独具匠心——《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一书评介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82-182.
|
[15] |
宋天锐.
评新科技成果《中、下杨子区海相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一书
. 沉积学报,
1992, 10(1): 46-46.
|
[16] |
高振中, 段太忠.
华南海相深水重力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1990, 8(2): 9-21.
|
[17] |
李粹中.
南海深水碳酸盐沉积作用
. 沉积学报,
1989, 7(2): 35-43.
|
[18] |
金若谷.
一种深水沉积标志—“瘤状结核”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1989, 7(2): 51-60.
|
[19] |
刘宝珺.
对《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一书的评述
. 沉积学报,
1985, 3(1): 41-41.
|
[20] |
江涛.
一部岩相古地理图的新著——《中国海陆变移海域沉积相与油气》一书评介
. 沉积学报,
1985, 3(1): 6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