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分流水道类型特征及意义

董宇 路秀琴

董宇, 路秀琴. 分流水道类型特征及意义[J]. 沉积学报, 1996, 14(3): 162-168.
引用本文: 董宇, 路秀琴. 分流水道类型特征及意义[J]. 沉积学报, 1996, 14(3): 162-168.
Dong Yu, Lu Xiuqin. 分流水道类型特征及意义[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6, 14(3): 162-168.
Citation: Dong Yu, Lu Xiuqin. 分流水道类型特征及意义[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6, 14(3): 162-168.

分流水道类型特征及意义

基金项目: 煤炭科学基金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董宇男,36岁,副教授,硕士,煤田地质及岩相占地理

分流水道类型特征及意义

  • 摘要:

    研究总结了三角洲平原中五种主要类型的分流水道沉积特征、分形几何特征及其形成条件。所度量的河控、潮控和波控三角洲的五种主要分流水道体系的分维值变化范围为1.046至1.763。以分流水道类型或分流格式为基础,划分了相应五种常见的三角洲平原类型,并阐述了分流水道组合式及其演化与三角洲体制的关系。

  • [1] 1.Berquist T S and Snow R S. Fractal analysis of the planfo rms of rivers in Indiana and Kentucky [abs ]. Geol. Soc.America Abstracts with Programs. 1985, 17, 280.

    2.Snow R S. 河道的分形弯度. 见: 地球科学中的分形研究, C H Scholz 和 B B Mandelbrot 等著,刘祖荫、皇甫岗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3.彭苏萍等.复合型三角洲沉积作用展布格局.煤炭学报, 1994, 19(1).

    4.陈景山,陈昌明译. 三角洲沉积与油气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1.

    5.董宇. 皖北二叠系主要含煤段三角洲平原类型及其沉积构成,煤炭学报, 1995, 20(1).

    6.Oomkens E. Depositional sequences and sand distribution in the post- glacial Rhone delta Complex. In: DeltaicSedimentation Modern and Ancient (Ed. by J. P. M organ and R. H. Shav er ), Spec. Publ. Soc. econ. Palaeont.Miner., 15, Tulsa. 1970, 198-212.

    7.黄镇国,李平日等.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 198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63
  • HTML全文浏览量:  48
  • PDF下载量:  30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5-06-20

目录

    分流水道类型特征及意义

      基金项目:  煤炭科学基金
      作者简介:

      董宇男,36岁,副教授,硕士,煤田地质及岩相占地理

    摘要: 

    研究总结了三角洲平原中五种主要类型的分流水道沉积特征、分形几何特征及其形成条件。所度量的河控、潮控和波控三角洲的五种主要分流水道体系的分维值变化范围为1.046至1.763。以分流水道类型或分流格式为基础,划分了相应五种常见的三角洲平原类型,并阐述了分流水道组合式及其演化与三角洲体制的关系。

    English Abstract

    董宇, 路秀琴. 分流水道类型特征及意义[J]. 沉积学报, 1996, 14(3): 162-168.
    引用本文: 董宇, 路秀琴. 分流水道类型特征及意义[J]. 沉积学报, 1996, 14(3): 162-168.
    Dong Yu, Lu Xiuqin. 分流水道类型特征及意义[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6, 14(3): 162-168.
    Citation: Dong Yu, Lu Xiuqin. 分流水道类型特征及意义[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6, 14(3): 162-168.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