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晨冉, 王伟.
湖北宜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重晶石结核的岩石矿物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5
|
[2] |
黄军平, 杨田, 张艳, 李相博, 董岐石, 杨占龙, 郑泽宇.
湖相细粒沉积岩沉积动力学机制与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227-12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1
|
[3] |
李安鹏, 高达, 胡明毅, 赵玉茹, 朱传勇, 戴逸晨.
川中地区灯影组四段微生物岩沉积模式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080-10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6
|
[4] |
黄迟强, 陈世悦, 赫庆庆, 李强, 马培领, 韩长伟, 陈湘飞, 刘军.
山东杨庄地区寒武系风暴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073-108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22
|
[5] |
余烨, 蔡灵慧, 尹太举, 张兴强, 许泓, 黄俨然, 曹涛涛.
湖相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2, 40(1): 34-4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7
|
[6] |
熊连桥, 李建平, 谢晓军, 蔡露露, 廖计华, 许晓明.
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3): 767-7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5
|
[7] |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浅谈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 沉积学报,
2021, 39(1): 88-1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7
|
[8] |
李泉泉, 鲍志东, 肖毓祥, 陈建阳, 李忠诚, 王振军, 刘敏昭, 李卓伦, 许西挺, 操凡.
混合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53-1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40
|
[9] |
苏中堂, 佘伟, 罗静兰, 马国伟, 张帅.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五5亚段沉积微相与古地理演化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44-13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1
|
[10] |
何岸北, 胡煜昭, 任涛, 董传奇, 刘昌伟, 张宇寒.
新疆乌拉根铅锌矿克五段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0, 38(2): 245-2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8
|
[11] |
徐政语, 蒋恕, 熊绍云, 梁兴, 王高成, 郭燕玲, 何勇, 饶大骞.
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与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5, 33(1): 21-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03
|
[12] |
谢华亮, 戴志军, 吴莹, 陈炜, 林益帆, 魏稳, 葛振鹏, 高近娟.
海南岛南渡江河口动力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84-892.
|
[13] |
.
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65-979.
|
[14] |
袁 静.
山东惠民凹陷古近系风暴岩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6, 24(1): 43-49.
|
[15] |
王平在, 王俊玲.
嫩江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28-233.
|
[16] |
何卫红, 汪啸风, 卜建军.
晚奥陶世五峰期扬子海盆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古水体深度
. 沉积学报,
2002, 20(3): 367-375.
|
[17] |
高振中, 何幼斌, 张兴阳, 翟永红, 胡云扬, 杨海军, 李新生, 李勇.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内波、内潮汐沉积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00-407.
|
[18] |
董冬.
断陷湖盆陡坡带碎屑流沉积单元的沉积序列和储集特征——以东营凹陷永安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66-571.
|
[19] |
李儒峰, 刘本培, 赵澄林.
扬子板块石炭纪沉积层序及其全球性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3): 23-28.
|
[20] |
朱筱敏, 信荃麟, 张晋仁.
断陷湖盆滩坝储集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94, 12(2): 2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