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石太衡, 吴耿, 李荣.
硅质热泉沉积物的结构和微生物成矿成岩机制
. 沉积学报,
2020, 38(1): 113-1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3
|
[2] |
黄建新.
十红滩铀矿床中微生物及其成矿作用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94-398.
|
[3] |
耿海波, 黄建新, 乔海明, 张复新.
新疆十红滩铀矿床中微生物类群特征及其成矿作用探讨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26-630.
|
[4] |
宋天锐, 和政军, 万渝生, 张巧大, 丁孝忠.
前寒武纪沉积岩中自生独居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18-124.
|
[5] |
宋天锐.
大连地区前寒武纪沉积岩中发现自生独居石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663-667.
|
[6] |
东野脉兴, 郑文忠, 曹作奇, 韦钊.
大水闸与青龙哨陆相磷块岩
. 沉积学报,
1996, 14(4): 122-128.
|
[7] |
郑文忠, 东野脉兴, 胡珞兰.
兴神保磷矿含磷岩系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1993, 11(4): 8-16.
|
[8] |
胡珞兰, 东野脉兴, 郑文忠.
鄂西磷块岩沉积序列
. 沉积学报,
1993, 11(1): 84-92.
|
[9] |
东野脉兴.
磷块岩研究进展与磷块岩生物成矿说
. 沉积学报,
1992, 10(3): 96-103.
|
[10] |
杨卫东, 曾允孚.
黔中陡山沱期磷块岩成因的系统研究
. 沉积学报,
1990, 8(3): 84-92.
|
[11] |
王子玉, 姚琬圭, 陈晓明.
沉积磷酸盐法的古盐度意义
. 沉积学报,
1989, 7(4): 113-119.
|
[12] |
杨杰东, 王宗哲.
云南晋宁梅树村下寒武统砾屑磷块岩的扫描电镜研究
. 沉积学报,
1989, 7(2): 125-128.
|
[13] |
曹仁关.
湖北震旦系磷块岩中的藻类化石
. 沉积学报,
1988, 6(1): 97-101.
|
[14] |
崔克信, 甄勇毅.
华南震旦纪和寒武纪磷块岩沉积环境探讨
. 沉积学报,
1987, 5(1): 1-9.
|
[15] |
唐天福, 薛耀松, 俞从流.
中国南方晚震旦世沉积相及磷块岩的时空分布
. 沉积学报,
1987, 5(3): 113-124.
|
[16] |
陈其英.
中国东部主要成矿时代磷块岩的组成
. 沉积学报,
1987, 5(3): 135-148.
|
[17] |
叶连俊, 陈其英, 刘魁梧.
工业磷块岩物理富集成矿说
. 沉积学报,
1986, 4(3): 1-22.
|
[18] |
东野脉兴.
微生物建造的磷块岩
. 沉积学报,
1985, 3(3): 1-6.
|
[19] |
刘魁梧.
沉积磷块岩结构类型、成因及成矿阶段
. 沉积学报,
1985, 3(1): 29-41.
|
[20] |
赵东旭.
扬子地台陡山沱期磷块岩的沉积和分布特点
. 沉积学报,
1983, 1(3): 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