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传兵, 丁召静, 周定通, 梅璟, 刘天, 张婕, 赵健楠, 王节涛.
柴达木盆地脊状地貌沉积中砾石形态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7
|
[2] |
王启明.
渤中凹陷东南斜坡带大型湖底扇源汇系统耦合与沉积充填过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4
|
[3] |
张蕊, 刘磊, 虎建玲, 陈洪德, 黄道军, 王志伟, 朱淑玥, 张靖芪, 李丹, 赵菲.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晚石炭世本溪组源-汇充填过程与古地理格局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9
|
[4] |
朱永进, 沈安江, 刘玲利, 陈永权, 俞广.
塔里木盆地晚震旦世—中寒武世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及油气勘探地位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98-4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5
|
[5] |
马帅, 陈世悦, 孙娇鹏, 贾贝贝, 王志金.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沉积—构造事件耦合关系
. 沉积学报,
2019, 37(4): 674-6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1
|
[6] |
.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盐湖280 ka以来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1): 85-92.
|
[7] |
斯春松, 刘占国, 寿建峰, 李积永, 宫清顺, 张庆丰, 王鹏, 王波.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路乐河组砂砾岩有效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14, 32(5): 966-972.
|
[8] |
.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中新统遗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3, 31(3): 413-420.
|
[9] |
张俊辉.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CH0310钻孔沉积物磁化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0, 28(4): 790-797.
|
[10] |
牛永斌.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沉积相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0, 28(1): 140-149.
|
[11] |
付锁堂.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方向
. 沉积学报,
2010, 28(2): 373-379.
|
[12] |
吕宝凤.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52-558.
|
[13] |
马达德, 寿建峰, 胡勇, 王少依, 徐宁.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4): 589-595.
|
[14] |
段毅, 张辉, 郑朝阳, 吴保祥.
柴达木盆地原油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61-65.
|
[15] |
蒋宏忱, 于炳松, 王黎栋, 穆剑, 刘忠宝.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狮凹陷第三系下干柴沟组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3): 391-397.
|
[16] |
段毅, 彭德华, 张晓宝, 周世新, 王智平, 张辉.
柴达木盆地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与成因类型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55-359.
|
[17] |
金强, 查明, 赵磊.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有效生油岩的识别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25-129,135.
|
[18] |
王随继, 任明达, 黄杏珍, 李建青, 赵东升.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粘土矿物横向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53-157,165.
|
[19] |
杨谦.
柴达木盆地硼矿
. 沉积学报,
1989, 7(2): 117-124.
|
[20] |
徐昶.
柴达木盆地某些盐湖沉积剖面中粘土矿物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1983, 1(3): 123-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