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付超, 于兴河, 李顺利, 李树新, 何发岐, 彭子霄.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晚古生代陆表海层序演化过程与其控制下的聚煤模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598-160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5
|
[2] |
吕大炜, 李增学, 王东东, 刘海燕, 贾强, 王平丽, 于得明, 吴晓燕.
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微观沉积特征及成煤探讨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33-64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1
|
[3] |
余宽宏, 畅通, 邱隆伟, 孙沛沛.
华北地台早古生代竹叶状灰岩岩石特征及成因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11-11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5
|
[4] |
谭秀成.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二2亚段A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86-494.
|
[5] |
马收先.
南华北石炭—二叠系陆表海层序古地理演化
. 沉积学报,
2010, 28(3): 497-508.
|
[6] |
谭秀成.
磨溪气田嘉二段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内滩体发育规律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95-1001.
|
[7] |
杨明慧.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古生代陆表海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05-1013.
|
[8] |
李增学, 余继峰, 郭建斌, 韩美莲.
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成煤作用机制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88-296,306.
|
[9] |
金振奎, 邹元荣, 由伟丰, 蒋春雷.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3-19.
|
[10] |
李增学, 魏久传, 韩美莲.
鲁西陆表海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海侵过程成煤特点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62-368.
|
[11] |
冯增昭, 鲍志东.
鄂尔多斯奥陶纪马家沟期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8.
|
[12] |
郭英海, 刘焕杰, 权彪, 汪泽成, 钱凯.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 沉积学报,
1998, 16(3): 44-51.
|
[13] |
侯会军, 王伟华, 朱筱敏.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模式探讨
. 沉积学报,
1997, 15(3): 41-47.
|
[14] |
李增学, 李守春, 魏久传.
鲁西煤田内陆表海含煤层序的小层序类型及煤聚积规律
. 沉积学报,
1996, 14(3): 38-46.
|
[15] |
李增学, 魏久传, 李守春.
山东及邻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的层序地层式样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8-26.
|
[16] |
刘焕杰, 贾玉如, 龙耀珍, 何康林, 马宏英, 郭英海, 施健, 桑树勋.
海相成煤论进展
. 沉积学报,
1992, 10(3): 47-56.
|
[17] |
冯增昭.
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岩相古地理学方法论
. 沉积学报,
1992, 10(3): 70-77.
|
[18] |
何起祥, 业冶铮, 张明书, 李浩.
受限陆表海的海侵模式
. 沉积学报,
1991, 9(1): 1-10.
|
[19] |
赵震.
一个陆表海的潮坪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88, 6(2): 68-76.
|
[20] |
刘焕杰, 贾玉如, 龙耀珍, 王宏伟.
华北石炭纪含煤建造的陆表海堡岛体系特点及其事件沉积
. 沉积学报,
1987, 5(3): 73-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