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舒鹏程, 冯强汉, 许淑梅, 池鑫琪, 孔家豪, 崔慧琪, 马慧磊.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风化壳岩溶作用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565-15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3
|
[2] |
金书晨, 李永化, 魏东岚, 李新瑞.
辽南黄土覆盖的红色风化壳发育特征及区域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5): 1006-101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1
|
[3] |
曲希玉, 刘珍, 高媛, 陈修, 于强.
绿泥石包壳对碎屑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及其形成环境——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4): 786-79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7
|
[4] |
.
重庆银矿垭口铝土矿床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环境研究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22-1030.
|
[5] |
.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恢复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63-570.
|
[6] |
赵乐强.
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及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8, 26(3): 435-444.
|
[7] |
王 剑.
藏北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古风化壳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4): 487-494.
|
[8] |
黄思静.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厚壳蛤不同壳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海洋信息的保存性
. 沉积学报,
2006, 24(1): 68-74.
|
[9] |
李平平, 邹华耀, 郝芳.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发育机制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6): 889-896.
|
[10] |
李平平 邹华耀 郝 芳.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发育机制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89-896.
|
[11] |
赵景波, 黄春长, 岳应利.
中国黄土中的风化壳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1): 90-95.
|
[12] |
马毅杰, 罗家贤, 蒋梅茵, 杨德涌.
我国南方铁铝土矿物组成及其风化和演变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681-686.
|
[13] |
卫延召, 冯江, 宋海明, 王多云.
陕甘宁盆地鄂托克前旗地区奥陶系风化壳的地震正演模型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34-741.
|
[14] |
刘敏, 叶连俊, 陈志明, 陈其英.
河北宣龙地区铁质包壳粒及其形成的微生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8, 16(2): 24-29.
|
[15] |
夏新宇, 赵林, 戴金星, 张文正, 李剑峰.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天然气来源及混源比计算
. 沉积学报,
1998, 16(3): 75-79.
|
[16] |
曹正林, 赵锡奎, 王英民, 姜峰.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风化壳岩石—流体反应动力学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4): 91-96,77.
|
[17] |
廖士范.
中国石炭纪古风化壳相铝土矿古地理及有关问题
. 沉积学报,
1992, 10(1): 1-10.
|
[18] |
梁同荣, 廖士范.
贵州北部铝土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机制问题
. 沉积学报,
1989, 7(4): 57-67.
|
[19] |
杨冠群.
贵州修文铝土矿床显微结构及其堆积特征和次生富集现象
. 沉积学报,
1987, 5(1): 69-76.
|
[20] |
刘长龄, 时子祯.
山西、河南高铝粘土铝土矿矿床矿物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85, 3(2): 1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