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开钦, 李凤全, 王天阳, 叶玮, 贾佳, 朱丽东, 汪玲玲.
浙江金华红土网纹成因的磁学证据
. 沉积学报,
2023, 41(3): 706-7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0
|
[2] |
熊连桥, 李建平, 谢晓军, 蔡露露, 廖计华, 许晓明.
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3): 767-7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5
|
[3] |
王明霄, 郑世雯, 范德江.
东海内陆架近两百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及原因
. 沉积学报,
2021, 39(4): 973-98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8
|
[4] |
郭沫贞, 吕福亮, 侯福斗, 李林, 杨涛涛, 李东.
东爪哇盆地抱球虫灰岩浮游有孔虫组成及指相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47-75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0
|
[5] |
高胜美, 卓海腾, 王英民, 王星星, 贾凯育, 周伟.
南海北部白云峡谷群富有孔虫砂层沉积特征及发育机制
. 沉积学报,
2019, 37(4): 798-8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7
|
[6] |
付坤荣, 黄理力, 祝怡, 冯翔艺蓝, 章巧, 关小丽, 高达.
塔中地区晚奥陶世碳酸盐台缘与台内沉积差异——定性和定量的碳酸盐岩微相综合分析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01-109.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12
|
[7] |
陈虹宇, 胡广, 胡文瑄, 罗婷婷, 王学寅, 刘友祥.
浙江石浦下白垩统石浦群沉积相、层序及相对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18, 36(2): 243-2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32
|
[8] |
.
南海北部近6 Ma以来中层水体演化的底栖有孔虫证据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27-536.
|
[9] |
.
微生物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研究现状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07-823.
|
[10] |
周开胜.
长江口北支有孔虫组合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2): 334-342.
|
[11] |
郭福生.
浙江江山藕塘底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36-141.
|
[12] |
范代读, 李从先, 蔡进功, 邓兵, 罗璋.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晚期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47-254.
|
[13] |
何幼斌, 高振中, 李建明, 李维锋, 罗顺社, 王泽中.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内潮汐沉积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7.
|
[14] |
林春明, 钱奕中.
浙江沿海平原全新统气源岩特征及生物气形成的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70-75.
|
[15] |
闫存凤, 黄杏珍, 王随继.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碳酸盐岩系藻类组合及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57-62.
|
[16] |
何海清.
浙江省栖霞组沉积微相、旋回、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规律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75-83.
|
[17] |
宋春晖, 武安斌.
西成矿田中泥盆统碳酸盐岩沉积微相、微相组及其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1993, 11(2): 34-42.
|
[18] |
施继锡.
有机包裹体作为碳酸盐岩区油气远景评价标志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63-170.
|
[19] |
徐北煤.
浙江寿昌盆地火山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原生孔隙的破坏、次生孔隙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91, 9(2): 93-98.
|
[20] |
杨振强, 林甲兴.
从鄂西二叠纪碳酸盐岩微相探讨有孔虫的生态环境
. 沉积学报,
1983, 1(4): 93-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