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齐昆, 龚承林, 金振奎.
块体搬运沉积在大陆边缘深水区的发育——来自晚第四纪珠江陆缘地层正演模拟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309-13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31
|
[2] |
谢树成, 颜佳新, 杨义, 杨江海.
微生物与沉积岩的协同演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635-164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7
|
[3] |
常晓琳, 侯明才, 石和.
龙门山中上泥盆统腕足动物的附生生物及其生态响应
. 沉积学报,
2023, 41(3): 673-6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03
|
[4] |
石太衡, 吴耿, 李荣.
硅质热泉沉积物的结构和微生物成矿成岩机制
. 沉积学报,
2020, 38(1): 113-1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3
|
[5] |
魏铭聪, 许天福, 贝科奇, 金光荣, 刘肖, 曹玉清, 刘娜.
富含微生物体系内温压条件对自生碳酸盐岩和铁硫化物形成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8, 36(4): 664-67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3
|
[6] |
王作栋.
低演化烃源岩有机质微生物降解的生标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44-1249.
|
[7] |
白建科.
云南罗平生物群埋藏环境初步研究:来自沉积构造的证据
. 沉积学报,
2010, 28(4): 762-767.
|
[8] |
程红光.
龙门山地区早泥盆世古海洋环境——来自腕足类壳体的地球化学证据
. 沉积学报,
2008, 26(6): 897-903.
|
[9] |
张小军.
淮南煤田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比例及资源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2): 314-318.
|
[10] |
余克服, 赵焕庭, 朱袁智.
南沙群岛珊瑚礁区仙掌藻的现代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3): 20-24.
|
[11] |
杨俊杰, 黄思静, 张文正, 黄月明, 刘桂霞, 肖林萍.
表生和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压条件下不同组成碳酸盐岩溶蚀成岩过程的实验模拟
. 沉积学报,
1995, 13(4): 49-54.
|
[12] |
祝仲蓉, J.Chappell, J.Marshall.
巴布亚新几内亚合恩半岛晚第四纪上升珊瑚礁造礁珊瑚的成岩历史
. 沉积学报,
1992, 10(1): 133-145.
|
[13] |
张廷山, 方少仙, 侯方浩, 罗强.
埋藏反馈及其对生物礁发育的作用
. 沉积学报,
1991, 9(1): 27-34.
|
[14] |
范善发, 周中毅, 潘长春.
应用生物标志物评价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物的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S1): 44-51.
|
[15] |
傅家谟, 盛国英.
中国陆相原油的成因和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8.
|
[16] |
王有孝, 孟仟祥, 范璞, 王春江, 李玉兰.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沉积学报,
1990, 8(4): 104-114.
|
[17] |
陈丽蓉, 段伟民.
生物状海绿石的成因
. 沉积学报,
1987, 5(3): 171-179.
|
[18] |
赵澂林.
安徽巢县下石炭统中的生物扰动构造
. 沉积学报,
1986, 4(1): 43-48.
|
[19] |
何鲤, 舒文震.
长江上游的心滩——重庆珊瑚坝现代沉积考察
. 沉积学报,
1986, 4(1): 118-125.
|
[20] |
东野脉兴.
微生物建造的磷块岩
. 沉积学报,
1985, 3(3):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