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卢龙飞, 刘伟新, 魏志红, 潘安阳, 张庆珍, 腾格尔.
四川盆地志留系页岩成岩特征及其对孔隙发育与保存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22, 40(1): 73-8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5
|
[2] |
彭瀚霖, 马奎, 张玺华, 文龙, 王云龙, 田兴旺, 李勇, 杨岱林, 钟佳倚, 孙奕婷, 任纪博, 豆霜.
四川盆地埃迪卡拉晚期层序地层特征和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440-14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9
|
[3] |
范海经, 邓虎成, 伏美燕, 刘四兵, 余翰泽, 李依林.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沉积特征及其对构造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21, 39(4): 1004-10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41
|
[4] |
厚刚福, 宋兵, 倪超, 陈薇, 王力宝, 窦洋, 李亚哲, 彭博.
致密油源储配置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078-108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2
|
[5] |
顾志翔, 何幼斌, 彭勇民, 罗进雄, 刘小帆, 张锦, 聂鸿宇.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膏盐岩“多潟湖”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9, 37(4): 834-84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8
|
[6] |
金民东, 谭秀成, 李毕松, 朱祥, 曾伟, 连承波.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
. 沉积学报,
2019, 37(3): 443-4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8
|
[7] |
唐玄, 刘树根, 宋金民, 李智武, 余永强, 龙翼, 昝博文, 赵聪.
四川盆地东北缘灯影组核形石特征及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2): 232-24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90
|
[8] |
强深涛, 沈平, 张健, 夏茂龙, 冯明友, 夏青松, 陶艳忠, 夏自强, 林怡.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沉积物成岩作用与孔隙流体演化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97-81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4
|
[9] |
.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67-175.
|
[10] |
.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砂体大面积分布的成因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058-1068.
|
[11] |
张满郎.
四川盆地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 沉积学报,
2010, 28(1): 128-139.
|
[12] |
胡明毅.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储层预测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45-1152.
|
[13] |
孙治雷.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砂岩储层中自生绿泥石的来源与成岩演化
. 沉积学报,
2008, 26(3): 459-468.
|
[14] |
乔占峰.
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层序特征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92-99.
|
[15] |
张廷山, 沈昭国, 兰光志, 王顺玉, 戴鸿鸣.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灰泥丘中的微生物及其造岩和成丘作用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43-248.
|
[16] |
王兴志, 穆曙光, 方少仙, 黄继祥, 侯方浩.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49-554.
|
[17] |
张廷山, 兰光志, S.Kershaw, 边立曾, 俞剑华.
四川盆地南北缘志留纪生物礁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374-382.
|
[18] |
黄继祥, 曾伟, 张高信, 冉宏.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第二段滩微相的发育分布及对气藏形成的控制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09-117.
|
[19] |
雷怀彦, 朱莲芳.
四川盆地震旦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2): 69-78.
|
[20] |
黄建国, 刘世万.
四川盆地三叠纪蒸发岩地层硫同位素的分布
. 沉积学报,
1989, 7(2): 105-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