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奕浩, 曾德铭, 张芮, 王兴志, 黄董, 张本健, 谢圣阳.
川中—川东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古环境及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3): 1016-103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52
|
[2] |
臧贻萍, 王钦贤, 贾子策, 陈多福.
台湾地区古冷泉碳酸盐岩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3
|
[3] |
王珏博, 谷一凡, 陶艳忠, 强子同, 强深涛, 蒋婵.
川中地区茅口组两期流体叠合控制下的白云石化模式
. 沉积学报,
2016, 34(2): 236-24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3
|
[4] |
金民东, 谭秀成, 曾伟, 李凌, 李宗银, 罗冰, 张静蕾, 洪海涛.
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加里东—海西期龙王庙组构造古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4): 634-6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03
|
[5] |
徐政语, 蒋恕, 熊绍云, 梁兴, 王高成, 郭燕玲, 何勇, 饶大骞.
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与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5, 33(1): 21-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03
|
[6] |
田涛, 任战利, 吴晓青, 马国福, 张睿胜, 杨智明, 郭科.
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古地温场与油气成藏期次
. 沉积学报,
2015, 33(4): 836-8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22
|
[7] |
.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古盐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59-165.
|
[8] |
姜在兴.
淀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模式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31-398.
|
[9] |
姚合法, 林承焰, 侯建国, 董春梅, 刘玉瑞, 任丽华.
苏北盆地粘土矿物转化模式与古地温
. 沉积学报,
2004, 22(1): 29-35.
|
[10] |
陈庆春, 林玉祥, 唐洪三.
临南地区石油运移方向与成藏期次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4): 611-616.
|
[11] |
陈国俊, 薛莲花, 王琪, 康剑, 肖立新, 史基安.
新疆阿克苏—巴楚地区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变化与旋回层序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99, 17(2): 192-197.
|
[12] |
袁志华, 冯增昭, 吴胜和.
中扬子地区早三叠世大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
. 沉积学报,
1999, 17(1): 38-43.
|
[13] |
邹华耀, 吴智勇.
镜质体反射率在重建盆地古地温中的应用──中国东部、西部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古地温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12-119.
|
[14] |
任战利, 赵重远.
鄂尔多斯盆地与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地温场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34-137.
|
[15] |
冯乔, 张小莉, 袁明生, 王武和, 张世焕.
吐哈盆地温吉桑-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21-126.
|
[16] |
吴晓智, 向书政, 赵永德, 王旭, 吴绍祖.
新疆北部福海地区上古生界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206-213.
|
[17] |
刘子贵, 李钦雄.
新疆北部地区含金地质体遥感信息及光谱特征
. 沉积学报,
1995, 13(4): 138-144.
|
[18] |
任战利, 赵重远, 张军, 于忠平.
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研究
. 沉积学报,
1994, 12(1): 56-65.
|
[19] |
史基安, 马宝林, 师育新.
新疆巴楚-柯坪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0, 8(4): 59-67.
|
[20] |
曾宪章, 刘淑珍, 马顺平.
未成熟生油岩中的“地质型”甾烷
. 沉积学报,
1989, 7(3): 9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