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敏, 李祥辉, 王旌羽.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晚侏罗世沉积环境与古气候
. 沉积学报,
2024, 42(3): 1003-101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79
|
[2] |
卢龙飞, 刘伟新, 魏志红, 潘安阳, 张庆珍, 腾格尔.
四川盆地志留系页岩成岩特征及其对孔隙发育与保存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22, 40(1): 73-8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5
|
[3] |
孙海涛, 钟大康, 王威, 王爱, 杨烁, 杜红权, 唐自成, 周志恒.
四川盆地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057-10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1
|
[4] |
耿海波, 师明川, 付世骞, 安丽平.
东胜砂岩型铀矿床中硫酸盐还原菌成矿作用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4): 886-89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8
|
[5] |
王凤岗, 张字龙, 侯树仁, 张良, 门宏, 夏宗强, 王俊林.
塔木素铀矿床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含铀砂岩成岩特征及其与铀矿化关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4): 894-9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42
|
[6] |
李军, 黄成敏, 文星跃, 张茂超.
四川盆地中生代古气候变化:来自深时古土壤证据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57-11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8
|
[7] |
金民东, 谭秀成, 李毕松, 朱祥, 曾伟, 连承波.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
. 沉积学报,
2019, 37(3): 443-4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8
|
[8] |
马腾, 谭秀成, 李凌, 曾伟, 金民东, 罗冰, 洪海涛, 胡平.
四川盆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沉积特征与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16, 34(1): 33-4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3
|
[9] |
罗启后.
再论水进型三角洲——兼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巨厚砂层成因
. 沉积学报,
2015, 33(5): 845-85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01
|
[10] |
.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过程中铁的地球化学行为——以新疆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3): 461-467.
|
[11] |
刘占国.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异常致密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44-751.
|
[12] |
孙治雷.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砂岩储层中自生绿泥石的来源与成岩演化
. 沉积学报,
2008, 26(3): 459-468.
|
[13] |
乔海明.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浅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54-160.
|
[14] |
陈建军.
新疆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始面貌探讨
. 沉积学报,
2007, 25(4): 518-525.
|
[15] |
陈戴生.
我国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沉积环境研究概述①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23-228.
|
[16] |
焦养泉, 陈安平, 王敏芳, 吴立群, 原海涛, 杨琴, 张承泽, 徐志诚.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底部砂体成因分析——砂岩型铀矿床预测的空间定位基础
. 沉积学报,
2005, 23(3): 371-379.
|
[17] |
陈戴生, 李胜祥, 蔡煜琦.
我国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探讨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13-117.
|
[18] |
闵茂中, 王湘云, 沈保培, 文光斗, 樊涛.
我国最大古岩溶型铀矿床成因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1): 118-122.
|
[19] |
雷怀彦, 朱莲芳.
四川盆地震旦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2): 69-78.
|
[20] |
和政军.
辽宁锦西地区中元古代-中生代砂岩构造背景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9, 7(2): 2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