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飞, 李雅兰, 王曾俊, 李杨凡, 李滢.
现代鲕粒工厂特征及对深时研究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24, 42(2): 371-3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6
|
[2] |
石太衡, 吴耿, 李荣.
硅质热泉沉积物的结构和微生物成矿成岩机制
. 沉积学报,
2020, 38(1): 113-1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3
|
[3] |
李飞, 武思琴, 刘柯.
鲕粒原生矿物识别及对海水化学成分变化的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3): 500-51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08
|
[4] |
.
鲕粒成因研究的新进展
. 沉积学报,
2012, 30(1): 20-32.
|
[5] |
王恕一.
川东北普光气田鲕粒白云岩储层粒内溶孔的成因
. 沉积学报,
2010, 28(1): 10-16.
|
[6] |
张天付.
鲕粒灰岩的溶解动力学特征和微观形貌的发育演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033-1042.
|
[7] |
李 萍.
冲绳海槽现代沉积物磁学性质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53-758.
|
[8] |
.
成岩作用中的地下水碳酸体系与方解石溶解度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27-635.
|
[9] |
纪友亮, 张善文, 冯建辉.
陆相湖盆古地形、可容空间的体积变化率与层序结构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31-638.
|
[10] |
张金亮, 司学强, 梁杰, 林辉.
陕甘宁盆地庆阳地区长8油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25-233.
|
[11] |
邓云山, 孟自芳, 郑彦鹏.
压实作用与磁倾角变化的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2): 306-308.
|
[12] |
艾华国, 朱宏权, 张克银, 曾涛, 罗宇.
伦坡拉盆地下第三系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储集性能的成岩控因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00-105.
|
[13] |
夏学惠, 李钟模.
鲕状黄铁矿的热水沉积与微生物成矿作用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12-717.
|
[14] |
姜月华, 岳文浙, 业治铮, 魏乃颐.
苏南下三叠统青龙组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1993, 11(1): 47-55.
|
[15] |
David C.Kopaska-Merkel, 赖志云.
美国得克萨斯古生界和中生界鲕粒的微孔隙度
. 沉积学报,
1991, 9(4): 27-33.
|
[16] |
李成生, 丁传谱, 杨楚雄, 易诗军.
湘中禾青地区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0, 8(3): 66-74.
|
[17] |
刘怀波.
海南岛莺歌海现代和全新世海滩岩与沙丘岩的胶结组构和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86, 4(3): 105-114.
|
[18] |
王恕一, 叶德胜.
海南岛全新世海滩岩的胶结作用与成岩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5, 3(4): 45-54.
|
[19] |
赵师庆.
我国腐植煤的还原性质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4, 2(2): 53-65.
|
[20] |
朱国华, 袭亦楠.
成岩作用对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84, 2(1): 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