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永进, 沈安江, 刘玲利, 陈永权, 俞广.
塔里木盆地晚震旦世—中寒武世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及油气勘探地位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98-4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5
|
[2] |
龚大兴, 郭佳, 罗俊峰, 岳相元, 周雄, 周家云.
川西马尔康—金川地区晚三叠世松潘甘孜残留洋盆复理石建造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10-12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1
|
[3] |
杨瑞青, 杨风丽, 周晓峰, 周志.
汉南—川东北灯影组古地理演化:晚震旦世扬子西北缘拉张背景的沉积学证据
. 沉积学报,
2019, 37(1): 189-19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6
|
[4] |
.
中国东部陆架全新世沉积体系:过程—产物关系研究进展评述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45-855.
|
[5] |
罗根明.
西秦岭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相分析和沉积古环境再造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32-342.
|
[6] |
余心起, 舒良树, 邓平, 王德恩, 支利赓.
皖南晚震旦世中、浅海沉积环境——以滑塌砾岩层、硅质风暴岩为例证
. 沉积学报,
2003, 21(3): 398-403.
|
[7] |
王兴志, 张帆, 马青, 杨满平, 王一刚,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49-254.
|
[8] |
沈渭洲, 方一亭, 倪琦生, 刘燕, 林雨萍.
中国东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4): 38-42.
|
[9] |
夏邦栋, 李培军.
中国东部扬子板块同华北板块在中──晚三叠世拼接的沉积学证据
. 沉积学报,
1996, 14(1): 12-21.
|
[10] |
左国朝, 张惟国, 张淑玲, 刘春燕, 冯永忠.
甘肃北山地区晚震旦世山岳冰川沉积
. 沉积学报,
1993, 11(1): 41-46.
|
[11] |
郑文忠, 东野脉兴, 胡珞兰.
兴神保磷矿含磷岩系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1993, 11(4): 8-16.
|
[12] |
薛耀松, 唐天福, 俞从流.
中国南方上震旦统灯影组中的古喀斯特洞穴磷块岩
. 沉积学报,
1992, 10(3): 145-153.
|
[13] |
安延恺, 李汉瑜.
由中国东部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变探讨构造对沉积的控制
. 沉积学报,
1991, 9(1): 20-26.
|
[14] |
许效松, 黄慧琼, 刘宝珺, 王砚耕.
上扬子地块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成因和沉积学
. 沉积学报,
1991, 9(1): 63-72.
|
[15] |
周慧堂, 付泽明, 李祯, 雒增强, 杜士清, 宋志坚.
河南省平顶山煤田晚石炭世太原组沉积环境和聚煤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0, 8(3): 35-45.
|
[16] |
张光前, 刘承祚.
沉积环境的定量化研究——以我国南方晚震旦世含磷建造为例
. 沉积学报,
1988, 6(4): 81-92.
|
[17] |
陈其英.
中国东部主要成矿时代磷块岩的组成
. 沉积学报,
1987, 5(3): 135-148.
|
[18] |
崔克信, 甄勇毅.
华南震旦纪和寒武纪磷块岩沉积环境探讨
. 沉积学报,
1987, 5(1): 1-9.
|
[19] |
唐天福, 薛耀松, 俞从流.
中国南方晚震旦世沉积相及磷块岩的时空分布
. 沉积学报,
1987, 5(3): 113-124.
|
[20] |
汪华敏.
中国南方中晚石炭世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86, 4(3): 57-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