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启明.
渤中凹陷东南斜坡带大型湖底扇源汇系统耦合与沉积充填过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4
|
[2] |
王集, 王峰, 戚林河, 王斌, 赵剑, 吴静仪, 肖云宵, 徐明慧, 黎乾.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砂体成因类型及发育模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380-139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33
|
[3] |
付广, 于桐.
断裂附近源断砂空间配置油气运聚有利部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70-2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1
|
[4] |
舒鹏程, 冯强汉, 许淑梅, 池鑫琪, 孔家豪, 崔慧琪, 马慧磊.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风化壳岩溶作用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565-15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3
|
[5] |
金书晨, 李永化, 魏东岚, 李新瑞.
辽南黄土覆盖的红色风化壳发育特征及区域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5): 1006-101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1
|
[6] |
沈卫兵, 庞雄奇, 陈践发, 王阳洋, 张科, 高兆富, 贾颖超, 陈泽亚.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运聚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 沉积学报,
2018, 36(5): 1008-10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01
|
[7] |
申培旸, 刘震, 刘诗敏, 马立驰, 孙超, 李自远, 杨晓光, 卢朝进.
沾化凹陷长堤地区沙一段生物灰岩发育模式及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95-10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0
|
[8] |
.
基于磁学和粒度参数的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地层演化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18-526.
|
[9] |
刘畅, 张琴, 谢寅符, 乔李井宇, 孙杰夫, 梅啸寒.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东北部区块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发育模式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23-1131.
|
[10] |
.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恢复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63-570.
|
[11] |
王 剑.
藏北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古风化壳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4): 487-494.
|
[12] |
纪友亮.
饶阳凹陷下第三系层序类型及发育模式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9.
|
[13] |
李平平, 邹华耀, 郝芳.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发育机制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6): 889-896.
|
[14] |
李平平 邹华耀 郝 芳.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发育机制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89-896.
|
[15] |
楼章华.
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研究①——以松辽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24(2): 193-201.
|
[16] |
.
东营凹陷流体超压封存箱与油气运聚
. 沉积学报,
2006, 24(4): 607-615.
|
[17] |
王震亮, 陈荷立.
试论古水动力演化的旋回性与油气的多期次运聚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39-344.
|
[18] |
卫延召, 冯江, 宋海明, 王多云.
陕甘宁盆地鄂托克前旗地区奥陶系风化壳的地震正演模型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34-741.
|
[19] |
夏新宇, 赵林, 戴金星, 张文正, 李剑峰.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天然气来源及混源比计算
. 沉积学报,
1998, 16(3): 75-79.
|
[20] |
何家雄, 黄火尧, 陈龙操.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发育演化与油气运聚机制
. 沉积学报,
1994, 12(3): 12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