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沫贞, 徐洋, 寿建峰, 刘占国, 韩守华.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碎屑岩次生孔隙发育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17, 35(2): 330-34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11
|
[2] |
宋国奇, 刘鹏, 刘雅利.
渤南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成岩作用与储层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2014, 32(5): 941-948.
|
[3] |
倪新锋.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65-474.
|
[4] |
黄文彪.
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扶余油层次生孔隙预测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19-426.
|
[5] |
纪友亮.
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沉积体系的演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1): 48-56.
|
[6] |
张福顺.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埋储层次生孔隙成因机理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469-478.
|
[7] |
陈景山.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8-868.
|
[8] |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
[9] |
鄢继华, 陈世悦, 张关龙, 王海方.
一种求取碎屑岩储层中粘土总量的新方法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61-466.
|
[10] |
施振飞, 张振城, 叶绍东, 蔡晓明, 孙建孟.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次生孔隙成因机制探讨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29-436.
|
[11] |
马达德, 寿建峰, 胡勇, 王少依, 徐宁.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4): 589-595.
|
[12] |
杨明慧, 刘池阳.
陆相伸展盆地的层序类型、结构和序列与充填模式——以冀中坳陷下第三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22-228.
|
[13] |
陈孟晋, 刘锐娥, 孙粉锦, 拜文华, 黄月明.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初探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39-643.
|
[14] |
顾家裕, 方辉, 贾进华.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辫状三角洲砂体成岩作用和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17-523.
|
[15] |
李捷, 王海云.
东北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91-595.
|
[16] |
陈孟晋, 刘锐娥, 孙粉锦, 拜文华.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盟地区山西组碎屑岩储层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23-727.
|
[17] |
叶德胜.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深部溶蚀作用
. 沉积学报,
1994, 12(1): 66-71.
|
[18] |
杨宝星, 李南豪, 古世祥.
松辽盆地北部深部储层的次生孔隙发育机制和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1991, 9(4): 34-42.
|
[19] |
陈国俊, 马宝林.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下二叠统的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
. 沉积学报,
1990, 8(1): 91-97.
|
[20] |
史基安, 马宝林.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砂岩成岩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1989, 7(3): 5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