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世发, 崔航, 陈嘉豪, 骆高俊, 王文禹, 杨祎, 施翌.
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与储层岩石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26-1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5
|
[2] |
.
巴颜喀拉盆地长石头山二叠纪—三叠纪碳酸盐岩丘的沉积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2, 30(1): 54-64.
|
[3] |
刘 飞.
MATLAB在碎屑沉积岩矿物含量计算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29-234.
|
[4] |
李春峰, 张雄华, 蔡雄飞.
赣西北上寒武统西阳山组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1): 41-48.
|
[5] |
何起祥.
沉积地球科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0-18.
|
[6] |
方志雄.
潜江盐湖盆地盐间沉积的石油地质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08-613.
|
[7] |
林畅松, 解习农, 张燕梅, 刘景彦.
二维沉积层序计算机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2): 68-73.
|
[8] |
李佩珍, 张学军, 黄蓉, 陆现彩.
低熟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描述及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69-172.
|
[9] |
唐世荣, 王东安, 李任伟.
湘川地区震旦-寒武系硅岩的有机岩石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1): 54-58.
|
[10] |
王吉茂, 李恋.
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恢复方法
. 沉积学报,
1997, 15(2): 45-48.
|
[11] |
于炳松.
碳酸盐岩层序形成的计算机模拟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8-24.
|
[12] |
黄建东.
粒度分布数据的计算机光滑插值绘线方法
. 沉积学报,
1995, 13(3): 132-136.
|
[13] |
罗强, 陈景山, 郑永坚, 高卫东, 余兴云.
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一、二段沉积相计算机评判
. 沉积学报,
1994, 12(3): 82-90.
|
[14] |
邱艳生.
山西襄汾奥陶系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1993, 11(4): 67-72.
|
[15] |
陈先沛, 高计元, 陈多福, 董维全.
热水沉积作用的概念和几个岩石学标志
. 沉积学报,
1992, 10(3): 124-132.
|
[16] |
肖贤明, 金奎励.
中国陆相源岩显微组分的分类及其岩石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0, 8(3): 22-34.
|
[17] |
徐起浩.
闽南、粤东海岸带沉积物的沉积学、岩石学比较研究
. 沉积学报,
1990, 8(4): 68-76.
|
[18] |
任燮康, 杨楚雄, 丁传谱.
湖南东波—平和地区中上泥盆统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1987, 5(2): 81-90.
|
[19] |
赵镇, 艾南山.
计算机绘制砾向组构等密图
. 沉积学报,
1985, 3(1): 120-127.
|
[20] |
王琦, 涂仁亮, 沈渭铨, 张国华, 刘韶华, 阮琦, 杨新梅.
山东大公岛—斋堂岛海区表层沉积的岩石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84, 2(1): 107-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