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志立, 李美俊, 李佳阳, 祁灵, 刘晓强, 韩秋雅, 路清华, 马媛媛, 冷筠滢.
沉积有机质中苯基菲成熟度参数及其化学机理
. 沉积学报,
2023, 41(2): 601-6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07
|
[2] |
赵佳如, 牛永斌, 王敏, 徐资璐, 崔胜利, 王培俊.
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
. 沉积学报,
2021, 39(2): 482-49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3
|
[3] |
刘鹏, 王晓锋, 房嬛, 郑建京, 李孝甫, 孟强.
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测试新方法
. 沉积学报,
2016, 34(1): 200-20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9
|
[4] |
.
成熟度对陆相烃源岩可溶有机质Pr/Ph比值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82-188.
|
[5] |
陈文彬.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布曲组碳酸盐岩烃源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29-536.
|
[6] |
薛海涛.
碳酸盐岩油源岩有机质丰度分级评价标准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82-786.
|
[7] |
柳永清, 高林志, 刘燕学.
苏皖辽地区新元古代微亮晶构造碳酸盐岩的沉积岩相与环境约束
. 沉积学报,
2005, 23(1): 49-59.
|
[8] |
李剑锋, 徐正球, 马军, 苗建宇.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生烃能力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4): 702-706.
|
[9] |
李景贵.
海相碳酸盐岩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成熟度参数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80-483.
|
[10] |
王兆云, 程克明.
碳酸盐岩中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对成烃的贡献
. 沉积学报,
2000, 18(4): 600-605.
|
[11] |
夏新宇, 洪峰, 赵林, 张文正.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有机相类型及生烃潜力
. 沉积学报,
1999, 17(4): 638-643.
|
[12] |
柳广弟, 高岗, 王晖.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82-485.
|
[13] |
周世新, 夏燕青, 罗斌杰, 程学惠, 崔明中, 李原, 王春江.
脂肪酸盐生烃热模拟研究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18-121.
|
[14] |
周士涛, 万光权, 刘永康.
碳酸盐岩有机质成熟度离子探针的判别
. 沉积学报,
1997, 15(2): 31-34.
|
[15] |
肖贤明, 吴治君, 刘德汉, 申家贵, 贾蓉芬, 赵林.
早古生代海相烃源岩成熟度的有机岩石学评价方法
. 沉积学报,
1995, 13(2): 112-119.
|
[16] |
张水昌, 童箴言.
海相碳酸盐岩中矿物结合有机质的组成及成烃演化
. 沉积学报,
1992, 10(1): 76-82.
|
[17] |
施继锡.
有机包裹体作为碳酸盐岩区油气远景评价标志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63-170.
|
[18] |
周中毅, 范善发, 谢觉新.
晶包有机质——认识碳酸盐岩生油机制的另一侧面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12-119.
|
[19] |
肖贤明, 刘德汉, 傅家谟.
沥青反射率作为烃源岩成熟度指标的意义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38-146.
|
[20] |
徐辉.
华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一些结构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87, 5(4): 9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