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梦茹, 唐友军, 杨易卓, 于瑾.
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原油芳烃馏分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4, 42(1): 266-28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6
|
[2] |
朱扬明, 郝芳, 邹华耀, 李平平, 胡东风.
川北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重排藿烷组成变化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137-11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8
|
[3] |
陈治军, 王志伟, 张少清, 高怡文, 韩长春, 李科社.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51-4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4
|
[4] |
胡双全, 杜贵超, 甄胜利.
泰国呵叻盆地二叠系Pha Nok Khao组碳酸盐岩沉积相特征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89-7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3
|
[5] |
张焕旭, 陈世加, 杨迪生, 马捷, 关新, 邹贤利, 黄海.
东道海子凹陷周缘构造油气源对比及勘探潜力分析
. 沉积学报,
2017, 35(2): 393-40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16
|
[6] |
杨永才, 李友川, 孙玉梅, 吴克强, 刘丽芳.
四环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中国东部断陷湖盆新分子化石
. 沉积学报,
2017, 35(4): 834-84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7
|
[7] |
赵青芳, 李双林, 温珍河, 龚建明, 肖国林, 吴亮亮.
北黄海盆地LV井侏罗系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94-80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9
|
[8] |
.
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65-979.
|
[9] |
陈文彬.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布曲组碳酸盐岩烃源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29-536.
|
[10] |
段毅.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与源岩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64-171.
|
[11] |
薛海涛.
碳酸盐岩油源岩有机质丰度分级评价标准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82-786.
|
[12] |
邱隆伟.
束鹿凹陷碳酸盐角砾岩的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02-209.
|
[13] |
金振奎, 陈祥, 明海慧, 周新科, 邹元荣, 张响响.
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成岩作用研究及其在成岩圈闭预测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14-620.
|
[14] |
柳广弟, 高岗, 王晖.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82-485.
|
[15] |
黄杏珍, 闫存凤, 王随继, 邵宏舜, 妥进才, 王寿庆, 何祖荣.
苏打湖型的湖相碳酸盐岩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28-733.
|
[16] |
刘传联.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分及其古湖泊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09-114.
|
[17] |
闫存凤, 邵宏舜, 黄杏珍.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碳酸盐岩系孢粉相及烃源岩评价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15-118.
|
[18] |
闫存凤, 黄杏珍, 王随继.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碳酸盐岩系藻类组合及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57-62.
|
[19] |
宋春晖, 武安斌.
西成矿田中泥盆统碳酸盐岩沉积微相、微相组及其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1993, 11(2): 34-42.
|
[20] |
王云飞, 王苏民, 冯敏.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湖相隐藻层纹石岩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0, 8(4): 4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