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北京地区不同沉积环境对孢粉沉积影响的分析

张佳华 孔昭宸 杜乃秋

张佳华, 孔昭宸, 杜乃秋. 北京地区不同沉积环境对孢粉沉积影响的分析[J]. 沉积学报, 1997, 15(S1): 57-63.
引用本文: 张佳华, 孔昭宸, 杜乃秋. 北京地区不同沉积环境对孢粉沉积影响的分析[J]. 沉积学报, 1997, 15(S1): 57-63.
Zhang Jiahua, Kong Zhaochen, Du Naiqiu. An Analysi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fluence on Pollen Deposit in Beijing[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7, 15(S1): 57-63.
Citation: Zhang Jiahua, Kong Zhaochen, Du Naiqiu. An Analysi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fluence on Pollen Deposit in Beijing[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7, 15(S1): 57-63.

北京地区不同沉积环境对孢粉沉积影响的分析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古生物与古人类学科基础研究特别支持费项目号:SAPPAS92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571066、3947013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佳华,男,29岁,博士生,地图学与遥感应用专业.

  • 中图分类号: P512.2;Q911.6

An Analysi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fluence on Pollen Deposit in Beijing

  • 摘要: 本文在对北京东甘池东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炭屑统计、烧失量测定等的基础上,通过与北京东甘池西剖面、坟庄剖面、高里掌剖面的孢粉谱等对比,讨论了北京地区不同沉积环境和地貌单元中沉积物沉积和孢粉沉积的差别,进一步分析了东甘池东剖面、西剖面整个时期孢粉浓度偏低,特别是7000aB.P.以后孢粉浓度、炭屑统计、烧失量产生低值的原因。为科学地利用孢粉资料和其他古气候记录资料恢复过去植被和气候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1] 姚恒凯.人类活动对房山县森林植被的破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集刊,1989,6,121-131
    [2] A.莱尔曼.湖泊的化学地质学和物理字.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32-133
    [3] 日本第四纪学会编.日本第四纪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31-39
    [4] 吉磊等.固城湖4000年以来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沉积记录见: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181-184
    [5] 孔昭宸,杜乃秋.北京地区30000-10000年以来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候变迁.植物学报。1980,22(4):330-338
    [6] 赵希涛等.北京平原30000年来的古地理演变,中国科学(B辑),1984,(6):544-553
    [7] 孔昭衰等.北京地区10000年以来的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迁. 植物学报,1982.4(2):172-181
    [8] P. D.康尔,J.A.韦布.花粉分析指南.南宁:广西出版社,1985, 9-16
    [9] 柴灿.泥炭地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32-42
    [10] 郎惠卿等.中国沼泽.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1983,186-204
    [11] 刘光诱.神农架大九湖地区表土抱粉分析.西北植物学报.10 (3):170-175
    [12] Sun Xiangjun and Wu Yushu. The distribution of pollen and al- gae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Dianchi lake Yunnan Province, China. Rev. palaeobat, palynol. 1988, 55;193-206.
    [13] 黄增泉.抱粉学大观.台湾:国立编译出版社,1979,1-1091
    [14] 宋之璨等.抱子花粉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27-34
    [15] 许清海等华北北部现代不同沉积相抱粉组合特征研究.西 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4. 49-125
    [16] 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等.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76-190
    [17] 金小风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的抱粉藻类组合及分布特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4,4(4),115-118
  • [1] 马瑞丰, 张威, 刘亮.  大连西海岸低地沉积环境特征及其对气候环境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1
    [2] 周敏, 李祥辉, 王旌羽.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晚侏罗世沉积环境与古气候 . 沉积学报, 2024, 42(3): 1003-101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79
    [3] 李泉泉, 鲍志东, 肖毓祥, 陈建阳, 李忠诚, 王振军, 刘敏昭, 李卓伦, 许西挺, 操凡.  混合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53-1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40
    [4] 陈留勤, 刘鑫, 李鹏程.  古土壤: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灵敏指针 . 沉积学报, 2018, 36(3): 510-52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4
    [5] 吉利明.  陇东三叠系延长组主要油源岩发育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26-431.
    [6] 江德昕, 王永栋.  内蒙古东胜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与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2, 20(1): 47-54.
    [7] 朱艳, 陈发虎, 张家武, 安成邦.  沉积环境对孢粉组合影响的探讨——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 沉积学报, 2001, 19(2): 186-191.
    [8] 马玉贞, 陶明信, 陈发源.  甘肃窑街朱儿庄红层孢粉组合与地质时代 . 沉积学报, 1995, 13(4): 64-72.
    [9] 罗尚德, 王蕾, 奕普.  锰结核生长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9, 7(4): 77-84.
    [10] 徐家声.  孢粉在苏北沿海辐射状砂脊群地区沉积研究中的作用 . 沉积学报, 1987, 5(4): 147-15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99
  • HTML全文浏览量:  15
  • PDF下载量:  32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6-09-03

目录

    北京地区不同沉积环境对孢粉沉积影响的分析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古生物与古人类学科基础研究特别支持费项目号:SAPPAS92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571066、39470132)
      作者简介:

      张佳华,男,29岁,博士生,地图学与遥感应用专业.

    • 中图分类号: P512.2;Q911.6

    摘要: 本文在对北京东甘池东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炭屑统计、烧失量测定等的基础上,通过与北京东甘池西剖面、坟庄剖面、高里掌剖面的孢粉谱等对比,讨论了北京地区不同沉积环境和地貌单元中沉积物沉积和孢粉沉积的差别,进一步分析了东甘池东剖面、西剖面整个时期孢粉浓度偏低,特别是7000aB.P.以后孢粉浓度、炭屑统计、烧失量产生低值的原因。为科学地利用孢粉资料和其他古气候记录资料恢复过去植被和气候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English Abstract

    张佳华, 孔昭宸, 杜乃秋. 北京地区不同沉积环境对孢粉沉积影响的分析[J]. 沉积学报, 1997, 15(S1): 57-63.
    引用本文: 张佳华, 孔昭宸, 杜乃秋. 北京地区不同沉积环境对孢粉沉积影响的分析[J]. 沉积学报, 1997, 15(S1): 57-63.
    Zhang Jiahua, Kong Zhaochen, Du Naiqiu. An Analysi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fluence on Pollen Deposit in Beijing[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7, 15(S1): 57-63.
    Citation: Zhang Jiahua, Kong Zhaochen, Du Naiqiu. An Analysi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fluence on Pollen Deposit in Beijing[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7, 15(S1): 57-63.
    参考文献 (1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