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付秀丽, 蒙启安, 文政, 白月, 高波, 苏杨鑫.
松辽盆地白云岩沉积环境及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24, 42(1): 113-1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8
|
[2] |
梅晓敏, 蔡春芳.
冰消期气候控制中国海相烃源岩有机碳富集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4
|
[3] |
张明宇, 常鑫, 胡利民, 毕乃双, 王厚杰, 刘喜停.
东海内陆架有机碳的源—汇过程及其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21, 39(3): 593-6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0
|
[4] |
张晨晨, 张顺, 魏巍, 吴朝东.
松辽盆地嫩江组凝缩层形成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5): 891-8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05
|
[5] |
曹怀仁, 胡建芳, 席党鹏, 彭平安, 雷艳.
松辽盆地后金沟剖面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43-105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20
|
[6] |
陈方文, 卢双舫, 丁雪.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中浅层烃源岩生烃量评价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81-1187.
|
[7] |
.
松辽盆地嫩江组层序构型及其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920-927.
|
[8] |
.
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99-404.
|
[9] |
.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十屋地区营城组物源体系探讨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096-1104.
|
[10] |
孙 雨.
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60-768.
|
[11] |
杨明慧.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古生代陆表海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05-1013.
|
[12] |
辛仁臣.
湖盆无曝露缓坡带层序界面特征及成因——以松辽盆地他拉哈地区上白垩统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1): 77-85.
|
[13] |
郭彦如 刘化清 李相博 完颜容 郑希民.
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的研究方法体系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84-391.
|
[14] |
乔海明.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浅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54-160.
|
[15] |
王颖, 王英民, 王晓洲, 辛仁臣, 赵志魁, 赵占银.
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其对地层分布模式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98-506.
|
[16] |
陈明, 许效松, 万方, 楼雄鹰, 汪正江, 傅恒.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10-116.
|
[17] |
谢渊, 王剑, 刘家铎, 罗建宁, 张哨楠, 杨宝星, 李明辉.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中侏罗世层序地层与碳、氧、锶同位素响应
. 沉积学报,
2002, 20(2): 188-196.
|
[18] |
刘洛夫, 康永尚, 齐雪峰, 唐勇, 熊正祥.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烃源岩评价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87-694.
|
[19] |
朱创业.
陕甘宁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层序沉积有机相特征及其烃源岩分布
. 沉积学报,
2000, 18(1): 57-62.
|
[20] |
魏魁生, 叶淑芬, 郭占谦, 徐宏, 任延广, 王玉华, 孙显义.
松辽盆地白垩系非海相沉积层序模式
. 沉积学报,
1996, 14(4): 50-60.
|